返回第三一三章 身后名?要它作甚?不介意杀个血流成河!(2 / 3)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多的不同来。

    一方面,军事学院是一件关乎根本的事。

    打破了以往只有儒学才能有学校进行教授相关知识,武学只有家传和自学的界限。

    由官府出面,建立了正式的学校。

    另外一方面,则是他从这件事情里,看到了一些别的方面。

    不少人都觉得,上位将军事学院设立到北平,是因为大将军徐达,常年在北平那一线进行驻守。

    而且,今年又进一步的要在北平那边修建长城,将东面的长城直接给修建到海里面去。

    将军事学院弄到北平那边,有利于大将军徐达,及其一些人进行教学。

    也有利于军事学院的那些人,能更好的去学习。

    毕竟北面那边是经常有战事的。

    但是刘伯温在这件事情上,却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他总觉得,上位在这件事情上,有更有深意的用意。

    很有可能是想要将都城,给迁徙到北平那边去。

    他觉得,很有可能自己的想法是真的。

    上位对于都城在应天这边,一直不太能看上。

    觉得应天这边风水不太好。

    历朝历代,在应天进行建都的王朝,寿命都不太长。

    而且,在应天这里建都,对于北面的大片土地不容易进行统治,容易偏安一隅。

    而这些年来,上位也一直在想着迁都的事。

    比如考察开封,包括之前在中都凤阳那边修建皇城,都是一个明证。

    如今上位要将军事学院往那边建立,而且在治理黄河的同时,还让薛祥来顺道梳理了一些京杭运河。

    看样子,今后是一直要梳理到北平那边去了。

    而且,往北平那边去还可以直走海运。

    几者相加之下,他觉得上位往那边迁都,不是不可能。

    不过这样的想法,他也只是在心里面想一想。

    别的人谁都没有说。

    宦海沉浮多年,他可不是杨修那种人。

    很多事儿可以看透,但并不能太过于张扬……

    对于上位准备在北平这边建都这事,刘伯温从心里面是很支持的。

    其实,在北平建都,他老早之前就有考虑过。

    觉得相对于关中洛阳开封等这些古都所在地。

    北平更适合建都。

    地方宽阔,后面又有大片的平原。

    又有京杭运河,还有海运相通。

    南北往来物资运输方便。

    就这一条,就不是开封,洛阳这些地方能比。

    但他却一直都没有提。

    一方面是因为,在北平这边建都,是有着不少争议性的。

    因为元朝大都就在这里。

    而上位对于元朝,那是特别的痛恨。

    先前之时,他又因为种种事情,和上位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

    若是在这上面提议建立大都,就上位的那小心眼儿还不知道能想多少的事。

    那个时候,他这边同样也有着一定的私心。

    觉得都城在如今的应天,对江南等地方是有很多好处的。

    所以就一直没有在这上面多言语,

    哪能想到,到了此时,上位竟然自己准备往那边迁都了。

    如此也好,这等事儿能办成了。

    那大明的江山将会更加的稳固。

    他已做好准备,等到接下来上位这边正式宣布进行迁都之后,若是有什么人要对这件事儿进行反对的话。

    他必定要摆开架势,和对方好好的争一争,论一论。

    必然要把这事儿给促成了。

    北平那边建都,确实要比应天这里建都更好……

    ……

    时间匆匆而过,冰雪消融,春回大地。

    青草自泥土当中露出头了。

    杏花,桃花,梨花相继开放。

    齐鲁大地上,被装点出来不少的姹紫嫣红,分外好看。

    一览众山小的泰山,没有后世那般的游人如织。

    这个自从被赵恒封禅了之后,就再无帝王前来问津的泰山,此时多少是显得有些落寞。

    不过,齐鲁大地上众多的耕田之中,却显得热闹。

    不仅仅是春回大地,不少地方忙着耕种。

    更为重要的一大原因,乃是齐鲁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那就是朝廷开始在这边,进行清丈田亩了。

    田亩的清丈还挺顺利的。

    尤其是和江西那边,来进行一个对比的话,就更加的明显了。

    虽然有了一些小摩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阻力也是远远小于在江西那边进行清丈。

    这让憋着一口劲儿的吴印等人有些失望。

    觉得孔家名不副实,怎么就能这样老实呢?

    怎么就不闹出一些事情来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