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就已经先开口说出了这等话来。
这让他如何能不喜悦!
徐达可不是一个大老粗,他的见识很不凡。
很多事情上考虑得很深远。
不是只看眼前的人。
军事很重要,没有充足的武力,就不能保家卫国,不能让周围的人臣服。
当你变得强大之时,再去看周围,就能发现世界都变的和善多了。
他作为如今大明军中,实力最强,地位最高的统帅。
并且,还是跟着上位一路打天下出来的人。
对于这兵马有多重要,有着他的见识。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些隐隐的担忧。
担忧的不是他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
他们这一代有上位在,又有他们这些老家伙们在,兵马正盛,没有任何好担心的。
下一代也不用担心。
蓝玉,沐英这些年轻一辈,也都经历过开国之战,都是可塑之才。
今后大明并不会缺少将才。
他所担心的,是更后面。
纵观历朝历代。到了后面兵马大多都不会太过于强盛。
这是因为一旦开了国,周围的强敌被灭了。
这个国家所面临的情况,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动。
由打天下,变成了守天下,建设天下。
没有那么多的仗打。
那么,真正有本事的将领,就会变少。
兵马变弱,在情理之中。
就连武人的地位,也会随之降低,也同样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对于这事儿,徐达却想要做出一定转变,看看能不能扭转局面。
可不单单只是为了给武人,保证地位这么肤浅。
更为重要的是,他知道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强横的武力,不能荒废了军备。
一支强军想要打造起来很难,可荒废起来却很容易。
一代人的时间,便足可以将一支强军给磨灭了。
而到了那时,再想要将之给建起来,可就千难万难,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
而国家,一旦承平之后,在军事等上面投入会逐渐变小。
很多将士,没有用武之地,等事情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为了应对这么一个情况,徐达其实思索了很多。
其中的一条路,是前人探索出来的。
比如武则天首创,而到了宋朝之时,成为了惯例,被定下来的武举。
这确实是一个能够提高武人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给军队提供一些新的人才的途径。
但是从历朝历代的结果上面来看的话,武举不怎么理想。
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起到的作用确实很有限的。
尤其是和文人所进行的科举取士,来进行做一个对比的话,更让人印象深刻。
更能看得出,武举所起到的作用有多么的细微。
经过一番的思索之后,他最终发现了问题之所在。
这个问题就是,武举之所以式微,所起到的作用有限,不是因为武举不好。
而是和文人们所进行的科举,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文人所进行的科举取士,除了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之外,在后面更有诸多的学院,诸多的书籍,诸多的教书先生等等,来教人相应的知识,相应的道理。
除了选拔人才之外,还有大量的人,去培养人才。
所以,还能令文人不断的发展。
武举就不一样了。
武举,只是一个选拔人才的手段。
却没有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
在这种情况之下,武举又怎能起到太大作用?
武将这边,没有很多的仗打,本身就得不到太多的升迁。
武举也在很大程度上,等于说是流于表面。
二者相加之下,武人地位,可想而知。
所以,想要改变这么一个局面,除了要有武举之外,也要建立相应的学院。
去教授相应的军事知识,来培养相应的人才。
把这些培养好了后,再将这些人给放到军中,进行相应的历练和升迁。
如此一来,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武人的衰落速度。
能够尽可能的,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令其在百年,甚至于两百年后,不会过于衰落。
还能有一定的战斗力。
若是能通过上军事学院,而后再入军中为将,能够给人一个不错的前途。
那么,也会在整个天下形成一定的尚武之风。
不会如同宋朝那样,虽然实行了武举,却把武人往死里面进行打压。
并且将很多的犯罪之人,以及流民这些,都给一股脑的弄到军队之中。
以至于让人想起兵马,就忍不住的会在脑海当中升起贼配军这么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