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三章 连激进的朱元璋都觉得太激进了(3 / 5)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浪费了。”

    “浪费就浪费了,说的再珍贵,也不过是一些茶叶而已,就是供人来食用的。

    这些你只管拿去喝。”

    刘大宝见此,便将之收下,满面压不住的笑容离去。

    吴祯目送刘大宝离开,手中两个铁核桃继续缓缓的转了起来,发出咔咔的声响。

    在这空旷的备倭水师衙门里,显得格外的响亮……

    ……

    “……除了铁锅之外,别的任何铁器,都不得和草原上的人进行交易,尤其是武器。

    这是禁令,谁若违背,杀无赦!”

    华盖殿内,朱元璋的声音继续响起,向这些人说着关于互市的一些禁忌。

    “盐可以交易,但却不能足量供应。

    让他们欠巴着点,才能卖上高价钱。

    具体一年向草原卖多少盐,稍后中书省和户部,工部一起,商量出一个合适的数额来,送到咱这里看看。

    需要符合草原上的实际情况,真能卡住他们脖子。”

    “对于一些北元王庭也产出,且数量不少的物品,咱们这里价格要放低一点,尽可能的多走量。

    要充足的供应。

    那些北元王庭不能产出的物品,咱们这里价格,要定高一些……”

    倾销外加饥饿营销嘛,现代常见的手段。

    他见过不少为了抢占市场,烧钱打价格战,把竞争对手拖垮,且也让用户习惯用他们后,再接着开始涨价的操作。

    朴实无华且效果显著的手段,可以拿来在北元身上用一用。

    把它那脆弱的经济体系,以及薄弱的手工业制作,摧毁的更为彻底一些。

    对于炮制北元,朱元璋总是有着极大的热情,贴心又细心。

    ……

    散朝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离开了,丞相胡惟庸,户部左侍郎范敏,工部左侍郎赵俊,刘伯温,李善长被留了下来。

    很显然,这是皇帝还有一些别的话,要和他们说。

    其余朝臣对此也见怪不怪。

    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诸多实质性的政策,尤其是那些重大的,基本都是由皇帝等人,先将之确定下来后,才会拿到朝会上来说的。

    真正的权力核心,只有少数人能进。

    甚至于许多更为重要的事,是皇帝心中有了定计之后,才会找那些高官说,而后再拿到朝会上说。

    户部左侍郎范敏,是空印案之后,朱元璋重新提拔的。

    范敏进入户部不足三年,而今就已经成为户部左侍郎了。

    现在朱元璋并没有确定户部尚书的人选,也就是说,范敏此时就是户部的一把手。

    要不怎么说,朱元璋的洪武时期,官员升迁那是出了名的快。

    当然,范敏会被朱元璋提拔这么快,也是有其余原因的。

    这人有真才实学。

    朱元璋询问关于田亩,人口等事情,他是张口就来,对答如流。

    而且上辈子的时候,朱元璋就发掘了他,将其提拔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上。

    事情干的挺不错。

    就是命有点短。

    洪武十三年就得病去世了。

    至于工部,为什么来的是左侍郎赵俊,不是尚书薛祥。

    自然不是因为薛祥这个工部尚书也无了。

    而是在得到了皇帝要修黄河的话,且一次性就给先批了五十万贯的钱后,薛祥在京师坐不住了。

    直接向朱元璋上了奏疏,请求亲自前往中原,沿黄河沿线,去实地考察去了。

    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接下来治理黄河,不多花一文冤枉钱,多出半分冤枉力。

    务必把黄河彻底束缚住,让今后的百姓,再不受黄河水患之苦。

    面对这样言辞恳切,极其务实,由立志高远的请求,朱元璋又哪里会拒绝?

    当即便同意了薛祥所请。

    并且还专门让人把薛祥喊来,亲自进行勉励。

    言说治理黄河之事,就尽数托付给薛祥了。

    并说,治理黄河功在千秋,利也在千秋。

    薛祥要是真能主导着,把黄河给治理好,他就在之前被杜充挖开黄河的地方建庙,为薛祥塑身,立于庙中。

    永享香火祭祀,勒石记功,让他治理黄河之事永远流传下去。

    本来薛祥就有志治理黄河,得知皇帝决心十年内,彻底把黄河治理好,就已经非常感激了。

    而今得知了皇帝的这个承诺,一张脸都瞬间变红了。

    当即便决定,哪怕死,也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把黄河给治理好!

    勒石记功,建庙塑像永享香火啊!

    这是何等大的荣耀!

    可比青史之上,留下简单的名字,要荣耀的太多太多了。

    秦朝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还有那一直存在的二王庙,就是最好的榜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