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四章 不是,皇帝这么猛的吗?官绅一体纳粮都敢碰?(2 / 5)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他是真的不想错过这次的大好机会。

    也是真的想要大明变得更好。

    更没有忘记,上位当日对自己说过的话,没有忘记上位交给自己的,找出大明共同理想的重任。

    那么在这等时刻里,又怎么能一直计较个人得失,对这等让大明变得更好的机会视而不见?

    要真的这样做了,他心里真过不去这个坎。

    有些事,终究是需要有人去干的。

    与其想着让别人上,让别人拼命,不如去想一想,为什么不能是自己呢?

    “刘先生,你说的很对,坐收坐支这一套确实不行。

    咱的想法是好的,可它娘的贪官污吏太多了。

    很多人没有机会,都要努力的找出机会,猛猛的往自己腰包里塞钱。

    坐收坐支这套,方便是方便,可它娘的也方便那些狗东西们捞钱。

    这些,必须要改!”

    刘伯温的声音刚刚落下,朱元璋的回答就来了,带着斩钉截铁般的坚定。

    他能看出刘伯温在说这话时,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要是上辈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就算是认同刘伯温的这些提议,也肯定会趁机多让刘伯温多提心吊胆一会儿。

    但这辈子,他不会如此做了。

    明知说出来这样的话,可能恶了自己,为了家国利益,却还是当面说与了自己。

    这样的人,是值得信任,且要想办法安他的心,让他赶紧放下心来。

    刘伯温说的这些,切中时弊,也正是自己所想要做的。

    上辈子自己对于经济这些认识不足,涉及到经济时的,往往会犯迷糊。

    坐收坐支这一套,就是其中的典型。

    而今重新来过,自然需要将之给解决了。

    刘伯温闻言,那提起的心,一下子放回到了肚子里。

    上位,是真的不同了!

    “臣觉得,改坐收坐支为税粮统一征收转运至太仓。

    而后再根据各个地方的需求,由朝廷进行调拨比较合适。”

    刘伯温说起了解决的办法。

    在这上面,宋朝是有例子在的。

    说起宋朝,可以各种骂,说他太怂,说他断了脊梁,骂他丧师辱国,丢人丢到了姥姥家。

    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宋朝收税的能力是真强。

    但凡大明能有宋朝五成收税的功力,到了后面,也不至于会穷困到那等地步。

    很多事情,或许就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可以。”

    刘伯温道:“臣明日就上个奏章,详细言说此事。”

    朱元璋摇了摇头:“不用上奏章了,咱这里直接颁布,往下推行就可以了。”

    别看现在,自己已经狠狠的对地方税收系统砍了一刀,但这等事一旦去做,依旧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活,

    刘伯温上奏章言说此事,就是准备担下这诸多的骂名。

    让这些都冲着他去。

    不过朱元璋却不打算这样做。

    身为皇帝,一个国家的主导者,很多事情该自己上的时候,就要亲自操刀子上。

    该承担起的责任,就要去承担。

    该为臣子撑腰时就要撑腰。

    不能为了名声,为了所谓的不伤圣德,遇到事了就把脑袋缩回去,让敢于做事的臣子,来到前面一边做事,一边承受巨大压力。

    这等事,朱元璋是不屑于去做的。

    想要凝聚人心,想要汇集一大批的敢做事,能做事的人。

    身为皇帝,身为带头人,该扛事的时候,就要去扛事。

    努力的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做事环境。

    如此才能更好的汇集里起力量来办大事。

    这里面,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崇祯。

    这个子孙想要做事,想要挽救大明的心是好的。

    可能力不足,做的很多事都是错的,也是真的。

    其余不说,单这个不粘锅的属性,就足够让人无法言说了。

    崇祯朝一开始也还是有能做事,敢做事的官员的。

    但很可惜,在崇祯朝,越是这样的官员,死的就越快。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很多本该皇帝来担的责任,崇祯为了所谓的名声,不敢,也不愿去担。

    出了事,就拿那些敢做事的臣子开刀。

    如此,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眼见得那些敢做事的人下场这么惨,一些原本还想为国做事的,也会顺理成章的闭嘴,缩头。

    跟着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一起随波逐流。

    崇祯但凡能抗点事,勇于担当丢掉京师的骂名。

    也不至于在李自成兵马都要打过来了,京师里的众多官员,却无一人提议放弃京师南迁。

    不说放弃京师南迁了,连提议安排太子从京师离开,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