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六十八章 高丽亡(1 / 3)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

    床弩短矛刚在骑阵中钉出一片“死亡丛林”,但这也只不过就给鹰扬军造成了一百多的伤亡。

    加上之前李琳炮给鹰扬军造成的伤亡,也不过才击杀了鹰扬军三成的兵马。

    鹰扬军还有一战之力。

    而这时,床弩的攻击也已经结束,想要接着射击,所需时间不比李琳炮少。

    鹰扬军不愧是高丽第一强军,战损三成,竟然依旧能冲锋。

    当然,这也是因为,一旦鹰扬军停下来,他们就是待宰的羔羊,依旧是个死。

    与其那样,鹰扬军的将士当然希望拼一把了。

    简而言之。

    七百余骑裹着铁甲的马蹄便踏碎血泥,如移动铁墙继续直扑宋军。

    阵前二十步,宋军阵线突然分作三列。前列步兵单膝跪地,手中的李琳铳,开始分段射击。

    具甲骑兵的防护核心是“人披两层铁铠、马披具装”,关键部位(胸、背、头)甲片厚度达10-15毫米,且札甲层迭交错,抗冲击能力极强。

    而李琳铳,铅弹初速约300米/秒,对十米内的单层札甲(5毫米厚)可击穿,但面对具甲骑兵的多层重甲,铅弹会被甲片阻拦、变形,无法贯穿核心防护。

    不过,李琳铳的杀伤逻辑并非“击穿重甲”,而是通过两点破局:

    一、铅弹撞在重甲上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会震碎骑兵的肋骨、臂骨,即便甲未破,也能让人失去战斗力;

    二、铁浮屠的马腹、骑兵手腕、咽喉(面甲缝隙)等部位无重甲防护,李琳铳的铅弹可精准命中这些区域,直接杀伤战马或士兵。

    这也是实战中李琳铳对抗金国的重甲骑兵的核心策略。

    总之,李琳铳虽然无法“正面击穿”鹰扬军的核心重甲,但能通过“钝击震伤+专攻薄弱点”,成为克制重甲骑兵的有效武器。

    只见,李琳铳齐鸣,铅弹撞在札甲上迸出火星,虽难破重甲,却震得鹰扬军中人仰马翻。

    转瞬之间,虎蹲炮轰然炸响,铁丸如暴雨泼洒,前排骑兵头盔崩飞,面门被铁丸洞穿,连人带马栽倒,重甲撞地发出闷响,竟在阵前堆起半人高的障碍。

    见鹰扬军有些顶不住了,完颜宗辅一声令下,高丽第二强军龙虎军也在龙虎大将的率领下,人与马都裹着两层札甲,连马头都罩着铁面,手中长柄马刀斜指地面,马蹄踏过鹰扬军的残尸,竟将半凝固的血泥碾成碎末,与残存的鹰扬军合为一股新的“长锥”,再度向宋军蟹阵的中军冲去。

    此时,宋军将士集体放下李琳铳,纷纷拿起轰天雷,拉响引信,接着在前军总指挥岳飞的指挥下,齐刷刷地将轰天雷朝着那如黑色洪流般汹涌扑来的龙虎军与残余鹰扬军组合的“长锥”阵中掷去。

    轰天雷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带着硝烟味的弧线,如同死神的狞笑,带着毁灭一切的气势落入敌阵。刹那间,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而起,似将原本就血腥残酷的战场上方的天空都映红了。

    铁片、碎石伴随着爆炸的冲击力四处飞溅,所到之处,人仰马翻,惨叫连连。

    那些裹着厚实札甲的骑兵,即便有重甲护身,在这突如其来的剧烈爆炸下,也被震得头晕目眩,不少人直接从马上跌落,被后续冲来的战马无情地践踏。

    这场景,恰似八里桥之战中清军马队对冲英法步阵的翻版——鹰扬军和龙虎军的重甲骑兵凭着平原机动性,想以冲击力撕开步兵防线;而宋军则如当年的联军一般,以静制动,靠火器与阵型弥补骑兵劣势。

    但不同的是,宋军的蟹阵本就以“变”为核心,见金国-高丽联军合兵冲击中军,阵后指挥的种师中立刻挥旗:“左鳌马军精锐压上,右鳌绕后,抄其阵尾!”

    先前被拓俊京视作“凑数”的左鳌,此刻突然变阵——原本杂乱的队列瞬间拆分,杨沂中身先士卒率领三千手持斩马刀、巨斧、钩镰枪的步兵贴着地面疾冲,直扑鹰扬军和龙虎军的马腿;而右鳌的轻步兵则背着神臂弓、李琳铳,借着战场烟尘的掩护,绕到丽金联军侧后方,对着未披甲的马腹与骑兵后心放箭。这正是蟹阵“莲花抄尾”的杀招:前阵用拒马枪扛住正面冲击,两翼则像蟹螯般钳住敌军,再以伏兵断其后路。

    具甲骑兵的斩马刀、巨斧、钩镰枪劈砍扎在具甲骑兵人马的甲胄上,火星四溅,虽然也能给人马造成一定的震阵,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具甲骑兵;而斩马刀、巨斧、钩镰枪劈砍马腿的闷响此起彼伏之后,重甲战马吃痛倒地,马上骑兵摔下马,就成了宋军砧板上的鱼肉。

    一阵短兵相接之后,鹰扬军和龙虎军,就只剩下了不到五百人。

    还没有战死的龙虎军大将接管前军的指挥权,命令剩余的鹰扬军和龙虎军继续冲锋。

    这就是精锐的使命。

    鹰扬军和龙虎军的残部没有退缩,而是在身先士卒的龙虎军大将的率领下继续向前冲。

    公平公正地说,不论是鹰扬军,还是龙虎军,都对得起他们高丽第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