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34章 并购道亨银行(3 / 4)  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报刚统计出来的数据:“大班先生,今天整个汇沣银行36家家分行今天一共流失5.65亿港元,恒声银行那边,也共计流失0.78亿港元的存款资金,两家银行共计流失6.34亿港元的存款资金!”

    沈弼听着手下的汇报,脸上不禁浮现出一股阴霾。

    他自然明白,这些流失的资金,全都流入了东亚银行那边去了。

    这代表着,他们汇沣银行与恒声银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而东亚银行的市场份额则是在进一步增大。

    原本,他们企图利用收割中小银行的方式,来拉开与东亚银行之间的距离。

    谁知道,东亚银行竟反其道而行之,以高额存款利息策略掀起了一场存款争夺战,不仅稳住了自身阵脚,还从他们两大巨头口中狠狠咬下一块肉来。

    沈弼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办公桌上敲击着,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与不甘。

    汇沣银行和恒声银行的确家大业大,今天的损失,他们倒也能承受得了。

    但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一天的损失他们能接受,但五天,十天甚至是更长时间呢?

    难道他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减少?

    沈弼越想越觉得心头烦躁,他站起身来,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试图理清思绪,找到应对之策。

    想要阻止汇沣银行的资金流失,其实不难,直接将利息提高至东亚银行的水平便可。

    可汇沣银行可以这么做吗?绝对不能!

    别看汇沣银行去年的存储资金规模极为庞大,高达1312亿港元之巨,其中将近一半的资金都是定期存款。

    实际上,即便不算上援助海丰银行所耗费的资金,汇沣银行去年一整年的利润也不过区区不足十亿港元。

    彼时,汇沣银行1年定期存款利息仅2.5%,5年定期存款利息也不过2.8%。可一旦汇沣银行将5年定期存款利息提高至5%,那意味着每年得多支付十几乃至二十亿港元的利息,五年下来可能就上百亿港元的亏损了!

    也就是说,汇沣银行这是在做亏本生意。

    他沈弼想这么做,股东们也不会同意的。

    提高至3.8%尚能接受,5%?

    沈弼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提高利息虽能短暂遏制资金流失,甚至能够吸纳更多的市场,但是吸纳越多,亏本生意就越大!

    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会将汇沣银行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像汇沣银行这样的情景,在整个香江各大银行的董事长办公室发生着。

    各大银行几乎都或多或少流失不少的现金存款。

    他们也想阻拦客户们的存款,但如果客户一定要提现,他们也奈何不了。

    就像十几年前的恒声银行,明明如此的优质,却因为挤兑潮,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被汇沣银行趁虚而入,直接控制了这家原本属于华资第一大银行的命运。

    如今,东亚银行掀起的高额存款利息风暴,让香江的银行业再次陷入了类似的危机漩涡,只不过这次,东亚银行成了那个搅动风云的“鲶鱼”。

    照此情形发展,不少银行极有可能重走恒声银行的老路。

    因此,当下香江金融界已然弥漫起恐慌的气息。

    仅仅第一天,就有不少银行元气大伤,若长期这般持续下去,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此刻,不少银行老板对汇沣银行已是满心厌恨。

    在他们看来,如果不是汇沣银行妄图收割中小银行,率先挑起提高存款利息的风波,引发这场金融风暴,自己也不至于深陷如今这般被动艰难的泥沼。

    汇沣银行就这么成了大家心目中的“罪魁祸首”,被千夫所指。

    接下来,香江各大银行的挤兑潮持续发酵,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有序态势。

    不少原本并无定期存款打算的储户,也因担忧自己存款的中小银行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纷纷加入取现大军。

    如此一来,各中小银行受到的冲击在第二天便开始全面凸显。

    第二天下午,林浩然便接到了崔子龙的电话,已经物色到一家非常优质的银行——道亨银行。

    这家银行在香江历史悠久,其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1921年。

    道亨银行的前身道亨银号创立于1921年,最初主要经营汇兑及找换业务,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早期主要是在内地经营金融生意。

    1948年,道亨银行进入过渡期,转向专注于香江日益壮大的客户基础,以香江为发展重心。

    资料显示,这家银行在1970年被英资银行 Crindlays Bank收购50%股权,后逐步成为其全资附属公司。

    不过,因为道亨银行在香江的业务量达不到英资银行 Crindlays Bank的期望,再加上香江的未来情况不明朗,于是 Crindlays Bank早已经有意将道亨银行出售。

    只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