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章 顺利召开(2 / 6)  长河锁浪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之躯筑起了这条“沙漠长城”。我在水利部看过工程图纸,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让我想起当年治理黄河时,我们在三门峡工地喊出的口号:“锁住黄龙兴水利,誓把山河重安排!”

    更让我感动的是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当地维吾尔族老乡送来的馕饼还带着体温,大家还前往附近的村落,帮着乡亲们修蓄水池,看病!这种水乳交融的情谊,正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水利建设的科学方向同志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边疆稳定的基石。塔河干渠不仅要通水,更要成为“科学治水”的典范。我带来了两件“法宝”:

    第一件法宝是工程质量。我在黄河治水时,要求“每块石头都要经得起洪水考验”。今天我要强调,塔河干渠的每一寸混凝土都要达到“军工标准”!去年我在三门峡工地检查时,发现一处混凝土标号不达标,当场要求返工。同志们,我们修的不是普通水渠,而是“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件法宝是生态保护。塔河下游的胡杨林是“沙漠卫士”,我们在设计时特意保留了 12处生态补水口。水利建设既要“改天换地”,也要“天人合一”,这才是主席教导我们的“全面发展”!

    边疆治水的政治担当同志们,昨夜的敌特破坏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我在绥远抗战时,曾与日本特务机关斗智斗勇。解放后在水利部,又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较量。事实证明,敌人越是疯狂,越说明我们的事业伟大!

    在这里,我代表水利部宣布两项决定:第一,组建“塔河水利联防队”。由水利专家、解放军战士、各族民兵组成,既是施工队,也是战斗队,让敌人无处藏身!第二,设立“边疆水利红旗奖”。每年表彰 5个先进集体、10名模范个人,让英雄的名字刻在塔河大堤上!

    面向未来的治水蓝图同志们,塔河干渠只是第一步。根据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水利部正在制定《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十年规划》。三年内建成 10座山区水库,彻底解决春旱秋涝问题。五年内实现全疆 500万亩耕地高效节水,让“大水漫灌”成为历史。十年内建成“南疆水网”,把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的水引到最缺水的地方!

    1952年我陪同主席视察黄河时,他老人家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今天,我们同样要把塔里木河的事情办好!让我们沿着主席指引的方向,继续向沙漠进军,向荒原要粮,让南疆大地永远成为“塞外江南”!

    林师长缓缓走到主席台中央,他身后的塔河干渠护坡在骄阳下泛着青灰色光泽,台下数千名指战员和各族群众整齐端坐,远处的胡杨林在热浪中摇曳。

    “同志们!“林师长突然提高音量,声如洪钟,“刚才司令员和部长的讲话,字字千钧!“他转身指向干渠护坡,“大家看这护坡——每一块石头都经过三遍敲击检验!

    林师长抬手示意安静,展开手中的图纸,继续说道:“大家看这个生态补水口设计,不仅能调节下游胡杨林的生态用水,还能在汛期分流洪水,防止渠道淤塞——这正是部长强调的‘天人合一’治水理念!“一阵狂风卷着黄沙掠过会场,主席台的彩旗猎猎作响。林师长岿然不动,继续说道:“敌人亡我之心不死!昨夜的爆炸案再次证明,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焦黑的铁皮,“这是敌特拉响的雷管残骸,同志们,大刘同志用身体挡住了爆炸冲击波,他的鲜血染红了这 127公里干渠!“

    台下瞬间肃静,数百双眼睛紧紧盯着那块铁皮。

    “但是敌人打错了算盘!“林师长突然振臂高呼,“我们的联防队已经在全线设立了 32个哨卡!

    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夹杂着维吾尔族老乡的“亚克西“欢呼声。林师长转身看向张志成,“接下来,请塔河营地副指挥长,技术总负责人,张志成同志汇报工程情况!”

    站在主席台上,张志成黝黑的面庞刻满风霜,粗糙的双手紧握报告,目光如炬地扫视台下。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而坚定:“尊敬的林师长、水利部部长、兵团司令员,各位领导、战友们!今天,我们在这片曾经荒芜的戈壁滩上,向党和人民汇报我们工程的阶段性胜利!“

    声音微微颤抖,不是出于紧张,而是难以抑制的激动。

    “同志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年降水量仅有3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80毫米,是真正的‘滴水贵如油’。

    停顿片刻,似是为了让这组数字深深印入每个人的脑海。

    “当年,1300多名十八团指战员用坎土曼、铁锹、十字镐,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挖出了这条66公里的引水渠。没有机械,他们肩挑背扛;没有住处,就挖地窝子。没有水喝,就用大车到几十里外驮水。台下年长的建设者们频频点头,眼中泛起泪光。他们中不少人正是当年那场“人定胜天“战斗的亲历者。张志成的声音低沉下来:“农一师工程大队的老沈班长曾告诉我,龙口段土质坚硬如铁,一镐下去只能凿出个白点。战士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