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六章 “西部大开发”(3 / 4)  我看到了一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走后门进来的。

    就算是不会创新,难道不会抄作业吗?

    海陆丰公司旗下那么多工厂,一个个活生生的模板摆在那里,都不会抄作业,简直是无可救药。

    工厂的污水池和净水池上方可以铺设光伏板屋顶,既减少了水面蒸发,又获得了光伏发电的电能。

    污泥压榨设备才多少钱一套。

    连账都不会算。

    更何况,污泥后续处理需要运输到这么多工厂去处理,含水量越大,就增加了运输过程中的费用。

    只能说此人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

    但凡有点脑子,看一下公司的其他工厂,都可以拿出一套改进方案。

    水循环利用率提升1%,每吨纸浆的市场成本减少了8.9元。

    将水循环利用率提升到95%,每吨纸浆可以减少133.5元的成本支出。

    张信诚带着一肚子火气离开三家镇造纸厂。

    一旁陪同的林文易心里面也看出张信诚非常生气,不过事不关己,他秉承着言多必失的态度,全程沉默不语。

    车队来到了墩头镇。

    墩头镇海水淡化工厂就在海边,这里原来是一家水产养殖场,被收购之后,目前正在改造。

    站附近的公路边,可以看到海水淡化工厂的一部分改造进度,张信诚就看了一下,并没有走进去。

    至于施工质量管理,他并没有太担心,因为负责验收工作的第三方公司,还有公司内部的工程验收办公室,基本不存在滥竽充数的可能。

    他淡淡地说道:“海水淡化之后的盐,是一个问题呀!”

    这个问题,其实公司内部已经在讨论了。

    毕竟每立方米海水含各类无机盐35公斤左右,未来这个墩头镇海水淡化工厂每年计划生产1亿立方米淡水,那就意味着每年至少要产生350万吨的盐。

    整个感恩市有10个海水淡化工厂,合计每年生产6亿立方米淡水,产生大约2100万吨盐。

    看起来也就2100万吨而已,国内的化工、食品加工、食用盐、化肥钾盐之类,完全可以吃下2100万吨粗盐。

    然而这种想法,注定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因为国内未来在沿海地区布置海水淡化工厂的地方,又肯定不止琼州感恩市一个地方,特别是以京城为首的环渤海地区,每年需要的淡水是数以百亿计算,到时候每年就会产生几亿吨粗盐。

    如此庞大的粗盐规模,肯定是没有办法完全利用起来的。

    无论是食用盐,还是化工盐,或者化肥钾盐,都消耗不了这么多产能。

    因此这么多粗盐,只有一小部分会被化工企业收购,剩下的粗盐,要么重新排入海洋,要么找一个废弃矿坑掩埋。

    直接排海,存在一些风险。

    因为大量的粗盐会快速提升附近海域的海水盐度,周围的海洋生物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大面积死亡。

    海洋生物死亡,还仅仅是一个小问题。

    真正的大问题,是局部海域的盐度增加,会导致海水运动发生变化,海流的运动动力机制,主要受盐度和温度影响。

    而海流又关系到气候。

    因此少量粗盐排海,海洋还可以靠自己庞大的体量进行调节,可是一年排几亿吨粗盐入海,那后果绝对一个巨大的生态和气候灾难。

    特别是未来的海水淡化大区:渤海。

    渤海是半封闭内海,水体交换周期较长,大概需要约30年左右,大量盐分输入会导致整体盐度显著上升。

    若以渤海总水量约1.7万亿立方米估算,2亿吨盐排放相当于每年增加约1.2‰的盐度,长期累积远超海洋生物耐受阈值。

    高盐度水体密度大,可能形成垂直分层,阻碍上下层氧气和养分交换,加剧底层缺氧,导致“死亡区”扩大。

    虽然渤海可以和太平洋交换海水,从而稀释一部分盐度,问题是未来黄海的齐鲁地区,也是海水淡化的主力,这同样会增加黄海的盐度,从让被黄海阻隔在内部的渤海,其水体和太平洋水体交流的时间延长。

    因此粗盐直接排海,绝对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就地掩埋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不过就地掩埋也不是毫无隐患。

    因为地下废弃矿区往往存在地下水,如果大量粗盐填充进去,一旦和地下水接触,很容易导致周围的地下水变成咸水,从而造成周围土地大面积盐碱化,这个后果同样非常严重。

    必须建设一个安全密封的储存系统,来保证这些粗盐不会泄露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其实如果未来海水淡化之后,沿海的用水大规模增加,导致河流排入海洋的淡水增加,还可以考虑将一部分粗盐排入海洋之中,用于维持海洋的盐度平衡。

    不过这种事情,需要通过超算模拟计算,还需要很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