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章 成本问题(3 / 4)  我看到了一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海陆丰公司有专门的技术工业化管理部门,即技术应用部。

    这几天技术应用部的人已经行动了起来,一方面是组织相关研究人员,研究高效率、低成本的量产工艺;另一方面,则是让人事部尽快安排人员,组建一个全新的事业部,来主导该项目的深度开发和商业化营运。

    此时这个部门的经理王安国、副经理宋孝杰也在这里。

    同样是技术研发出身,却长期从事工业量产管理工作的王安国,比单纯的科研团队,对于技术量产方面,更加有心得,他这几天已经看了特种碳化硅纳米管的技术。

    “老板,这是初步的改进方案,请过目。”

    江淼边看边问:“你们还真是有效率,不到三天就拿出了3个改进方案。”

    “术业有专攻,张博士并没有主导过专业的技术投产规划和工艺改良。”王安国笑着说道:

    “第一个改进方案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实现的,碳化硅纳米管道在输水管道中只占30%左右,剩下的70%为环氧树脂,但环氧树脂并不一定需要完全填充管道内部,我们的工程师计划采用发泡泡沫,作为中间的填充材料,既可以起到保温和支撑的效果,还可以减少整体重量和成本。”

    江淼已经看到了这个改进方案的预估参数;减少32%的重量,每立方米减少成本8000元左右。

    “第二个方案,是外壳和密封合金环,原来的工艺在实验室自然无伤大雅,但是这工业量产中,显然是不适合的。”王安国侃侃而谈的继续补充道:

    “因此我们采用了公司的新材料硅藻豆丝,这东西可以一体成形,加上密封圈之后,完全符合要求,预计让整体重量再下降35%,同时每立方米成本再下降7000元。”

    “第三个改进方案,张博士团队之前采用直接烧结沉积工艺,再使用更加细小碳化硅纳米管,一点点钻过去,这个工艺太复杂了,而且良品率太低了。我们计划采用多次烧结,每一次只烧结内壁的八分之一,连续烧结八次。”

    江淼并没有否认这个方案,因为技术应用部已经进行过超算模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内壁结构,并不影响水分子的常温蒸发。

    如果采用第三个方案,预计特种碳化硅纳米管的每吨成本,会从11万元下降到6.7万元左右。

    这会让每立方米特种输水管道的成本下降1.3万元,加上前面两个改进方案,一共可以减少2.8万元,总成本压低到每立方米2.2万元。

    虽然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三分之一,但后期继续改进,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比如豆丝成本下降、能耗成本下降、用水成本下降,这些成本都会影响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

    “你们技术应用部尽快安排技术的落地。”

    王安国严肃地回道:“交给我们,我们一定不负老板的重托。”

    “嗯,辛苦你们了。”江淼看了看手表的时间,便和众人告别,因为他要赶过去京城一趟。

    现在是十一月七日。

    而今年的院士增选结果将在两个星期后,在京城进行正式公布。

    不仅仅是江淼获得了工程院院士,连林书雅也获得了工程院院士。

    主要是书雅挂名的海绵电池技术,引发了国内的产业变革,加上时间是上半年,因此经过评选委员会的内部讨论,在六月份的时候,又加上了林书雅的名字。

    江淼早就知道了评选的结果。

    由于夫妻俩不能坐飞机,又考虑到临期过去,容易被人摸清楚时间,因此两人提前在不同的时间过去。

    书雅前天晚上已经搭乘高铁,在安保团队的秘密护送下,低调前往京城。

    他主要是为了看特种碳化硅纳米管的研究成果,以及和技术应用部讨论后续的一些安排,才在民勤这边多停留了一个星期。

    现在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便赶路前往凉州市的高铁站。

    江淼的离开,并没有影响王安国、张树立等人的研究工作。

    利用碳化硅纳米管作为切割线,他们将特种管道切成片,每一片厚度为2厘米,每米可以切成50片,每一片都可以作为独立的净水器使用。

    再使用其他材料制造出管道,管道头部只需要安装一片净水器。

    民勤县的污水处理厂内。

    一个临时改造集装箱内,一台设备的净水器紧贴着污水池,经过初步沉淀的污水,表面贴上净水器后,随着负压设备启动,源源不断的常温水蒸气被净水器抽上去,然后在另一侧出来的常温水蒸气,又快速凝结成为水滴。

    这些水滴沉积在底部,底部的四侧抽水管,很快就将纯净水抽离底部。

    如此往复循环,纯净水就源源不断从设备中被提取出来。

    污水处理厂的厂长和几个技术员,看得目瞪口呆。

    “太快了。”污水处理厂厂长难以置信的看着出水口。

    负责检测水质的技术员,赶紧收集一些水,去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