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5章 5k5超超超大章之东边不亮西方亮(3 / 4)  回到八零机械厂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在机床普遍老化,技术人员一批批退休,师傅越来越少,留下的那点库存机床铁壳子锈得发红,技校学生来了都提不起劲。

    丰南区那边的包装机械厂倒是改制活泛,去年刚引进一批轻工业流水线,厂里还主动跟技校签了三个月实训协议。

    可合作虽然是合作了,但学生来了只干零活、摸不到核心设备,学不到真东西,最后两边都不满意。

    宣宣区的技工学校倒是不少,但基本还停留在“画图纸讲理论”的阶段。

    学生会读图,不敢上机,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一到实际车床前,手都抖。

    说到底,要把“课本上的机械工业”变成“车间里的实际操作”,光靠喊口号不顶用。

    现在人人都在提“产教融合”“产学研联动”,

    可真落到地上,不是没设备,就是没人管。

    要不然,就是压根没人愿意做那个“两头都不讨好”的中间人。

    想要真正把“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能够将“学校的课本”与“工厂的生产线”对接起来的桥梁。

    可眼下的陈露阳……

    学生主导,校外落地,试制出样品,三系支持!

    甚至哲学系还给出了方法论支撑。

    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小规模试点型实践平台么?

    梁仲维盯着那份项目介绍,目光愈发的深邃。

    别看修理厂规模不大,干的可不是小事儿。

    “通用件标准化”这句话说起来轻巧。

    可要真做成,哪一个零件不牵扯型号、结构、工艺、车规?

    不仅要通,还得耐用、便于推广、能被市场接受……

    而且陈露阳目前正在联系技校,想推进实训合作。

    这中间就有可操作的空间了。

    梁仲维轻轻敲了敲桌子,眼中露出思索之色。

    要是这小修理厂真能接住这口气,

    那未必不能把它纳入“产教联动”的试点体系,作为一个实训样本点来扶一扶。

    只不过……

    他虽然借修车进过修理厂,实地看过,也和陈露阳面对面地聊过。

    但是想要将修理厂纳入“产教联合试点”,光凭自己一两次观察可不行。

    项目预算、设备标准、学生实训安排、厂校职责划分……每一项都得调研、备案、走流程。

    哪怕他内心认同,也得组织一轮“正规流程”的考察才行。

    沉思片刻,梁仲维拿起电话拨给了装备处的杜科长:

    “老杜啊,你这两天腾个时间,带两名年轻点的干部,去西客站的小汽车修理厂实地走一趟。”

    “设备状态、试制能力、带徒条件、管理制度这些都按调研走一遍,回来写个综合报告。”

    挂了电话,他又叫秘书进来。

    “你联系一下这家修理厂,先打个招呼,就说我们准备安排人过去实地调研,时间定好提前通知他们一声。”

    “好嘞领导。”

    ……

    就在梁仲维看项目书的时候,

    陈露阳正一脸沮丧的从石山技工学校走出来。

    找技校的事儿,不好弄啊……

    有的学校,学生是“定向培养”,一毕业直接进对口工厂工作,教学计划紧凑,自己厂里的教学实习都排不开了,根本就没时间去接外面的项目。

    有的则是担心修理厂是个新单位,又是搞标准件,又是用学生,怕学生跑了技术、影响教学。

    总之,

    软钉子碰了不少,冷脸子也没少吃。

    可陈露阳也不是容易打退堂鼓的人。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个“挨骂也得敲门”的活儿。

    只要有一家愿意谈,他这趟就不算白走。

    话是这么说,真一家家跑下来,可太不容易了。

    他没车,出门全靠公交。

    寒风里站着等车是家常便饭。

    下车后还得走上老远,有时候连学校大门在哪儿都要一边问人一边找。

    有时候赶得紧,连饭都顾不上吃。

    中午一下课,他就从学校食堂打两个馒头,边走边啃,跟赶集似的往下一个目标奔。

    今天这家石山钢铁技工学校,原本他还挺有期待。

    结果不出所料,再次铩羽而归。

    石山钢铁技工学校是石山钢铁厂直属的技工学校,

    主要就是给钢铁厂培养自家工人用的,毕业生大多直接进厂上岗。

    这种“厂校一体”的老牌技校,跟外头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往来,

    根本不可能搭理陈露阳这种“修理厂搞项目”的合作请求。

    反倒是旁边的石山技工学校抛出了橄榄枝,愿意帮忙造一部分零部件。

    石山技工学校与石山钢铁技工学校不同,不是钢铁厂直属,而是一个区属学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