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5章 5k5超超超大章之东边不亮西方亮(2 / 4)  回到八零机械厂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垫片、喷嘴等通用件的初版样件,力学系也参与了图纸和数据绘测。”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一下。

    随后就是窸窣的翻纸声,不少人开始动手翻材料。

    “嗯……”

    副组长一边看一边沉吟道:

    “这是目前所有申报项目中唯一一个在校外实体单位落地,且实打实做出样品的。”

    “项目思路是挺好,”一位年轻评委插话,

    “但这个修理中心,说是合作厂,其实就是个地段偏远的小修理厂,规模不大。”

    “要是真要评成‘市级实践基地’,是不是门槛太低了点?”

    这话一出口,几个专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都带了几分犹疑。

    “别急着下结论。”

    主持评审的科技成果处处长孙启明却没急着表态,

    “上午他们刚送来补充材料,哲学系也加入进来了,签了合作协议,说是提供理论支撑。”

    “哲学系?”几人几乎同时抬头,

    原本略显冷场的会议桌又活络了。

    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合作”了。

    那是方法论入场。

    那是整个技术方向的理论底盘和逻辑骨架。

    专家们迅速翻到哲学系提交的《〈技术通用化的社会价值分析〉专题》,越看越沉静,眼神越来越专注。

    “这动静不小啊,文理工全上阵!”一位委员轻声说。

    “就这规格,还能是学生折腾的?”旁边有人接话。

    “怎么看都是教授出面搞的。”

    副组长闻言没有回应,只是若有所思地翻到项目申报书最后一页,目光停在签字栏,

    “项目负责人……陈露阳,这名字好像在哪儿听过。”

    突然,有人开口:“我知道这人。”

    众人一怔,齐刷刷看向那位中年专家。

    “教育部上次评《优秀高校教材》,北大那本《英语实用交流手册》就是他写的。”

    中年专家说完,会议室登时炸开了。

    “他写的?”

    “这人到底是干啥的?”

    “又搞修理,又做试制,还写教材?”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全在讨论这个“不像学生的学生”。

    终于,

    副组长拍拍手,将众人的注意力收回到项目评审上。

    “行了。”

    “不管项目是谁报的、背景多特别,归根结底还是看结果。”

    他拍了拍写满试制进度与样品数据的申报材料,开口道:

    “这个项目流程完整,样件成型,背后还有跨学科支撑。”

    “我同意立项。”

    “我也同意。”一位年长专家紧跟其后。

    “同意。”

    “同意。”

    “同意。”

    片刻后,会议室中再无异议声响。

    孙启明收起材料,把那份已被翻得微卷的申报书郑重放入“备案通过”文件夹中:

    “好。”

    “这个项目,正式进入‘市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立项程序。”

    “由科技成果处负责备案,准备推荐入选年度重点示范项目。”

    评审现场,一锤定音。

    ……

    周一一早,市经委机关大院。

    冷风刚过,红砖墙边的国槐枝杈挂着点点霜意。

    行政秘书小林正提着一摞文件挨个敲门发文。

    走到梁仲维办公室门口,他抬手敲了敲门,轻声道:

    “梁主任,这是市科委‘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立项结果的材料,给我们也抄送了一份。”

    “拿来我看看。”梁仲维接过文件,目光落在首页。

    虽然市科委和市经委分属不同口径的系统,

    但凡是带“产学研结合”字样、涉及“产业转化可能性”的项目,一般都要抄送一份来经委这边备案,有时还会一并启动联席推进或资金统筹。

    看着看着,梁仲维盯在了其中一份材料上。

    陈露阳?

    看到项目负责人的名字,他下意识将那一页抽了出来重新翻看。

    项目推荐理由上,赫然写着:全市目前唯一一个产出样件、挂靠校外厂点、同时获得文理工三系支持的项目,

    梁仲维眉头挑了挑,眼里闪过一丝意外与赞许。

    “这陈露阳……还真是个人物啊。”

    自从上次从修理厂回来之后,他就一直在思考技校与修理厂合作的事儿。

    想要在片儿城三区推进“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发展”,就得找一根撬动现有格局的杠杆,一处能破局的支点!

    只是可惜:

    西城区的机床三厂,作为老国企、底子厚,前几年却没赶上设备更新。

    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