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优化,改进研究,然后用于商业用途的。
水果公司也不例外!
而且他们的优化改进成果还算不错,大笔资金砸下去,挖了无数人才,费尽心思之后其训练出来的辅助驾驶模型,性能上已经能够达到L2+的级别了。
在算法领域里,是不用担心被卡脖子的……问题是,运行这个算法,就需要采购智云集团旗下的PX系列中大型终端算力芯片。
尽管智云集团的算力芯片,号称是全球敞开了卖,但是不管怎么样,都要看徐申学的脸色啊!
而其他核心零部件上,成本大头的动力电池也不好弄……目前地球上技术最先进的动力电池,首选是海蓝汽车旗下的固态电池,其次是宁代电池那边半固态电池,这个技术来源其实也是海蓝汽车。
水果公司做产品,要么就做最顶级的产品,也只要最顶级的零配件,所以只考虑这两种动力电池,其他什么传统液态锂电池,它们是不会考虑的……太低端。
其中的宁代电池里的半固态电池好办,除了通用和福特这两家早年出力推动海蓝汽车在美销售百分百关税的公司外,其他公司都能敞开了采购,水果公司也不例外。
而固态电池,徐申学早已经对外界承诺过,最迟明年,海蓝汽车集团的旗下的固态电池,就会有部分产能对外供应……只是到时候外销的产能不会太多,不仅仅价格会很贵,也需要抢产能。
其实水果公司也联系了松下以及LG化学,向他求购半固态电池,乃至合作搞固态电池……但是难度很大。
半固态电池都还好,他们这两家咬咬牙,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搞出来并量产。
但是固态电池……尤其是海蓝汽车的那种连锂金属都不需要的混合氧化聚合物固态电池,他们真心搞不出来!
他们现在连这个海神电池系统的技术原理都还没搞明白,也没搞清楚这个电池用的正负极材料到底是个啥啊……人家海蓝汽车集团,甚至都没有申请过这种材料的专利,更别说公布什么技术路线了。
其他公司的研究人员,连这个固态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到底是个啥都还没搞清楚,谈何仿制这个非锂金属固态电池啊。
而传统三大技术路线里的锂金属固态电池,研究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想要实现商业化量产极为困难。
——————
智能电动车里最核心的两个零部件,算力芯片以及动力电池,水果公司都得对外采购,而且是只能向徐申学的公司采购……这必然会导致不小的供应链风险,并且会极大的压缩毛利率。
成本大头的动力电池都要采购,这成本可就不好控制了。
而其他零部件上,则是依赖性没那么强,电机方面他们收购了一家公司自研,搞的也挺不错的。
刹车系统这些子系统,也可以采购博世等企业的零部件,别说水果公司了,其实特斯拉,海蓝汽车的刹车系统以及很多子系统,都是采购的这些汽车零配件巨头的零配件。
很少会去自研的……不是搞不了,而是没必要。
至于车身,座椅,玻璃,轮胎等普通零部件这些就更没啥问题了。
唯一的问题是:没办法掌控供应链……人家这些汽车零配件跨国巨头虽然卖货,但是水果可拿捏不了它们。
所以放眼整个智能电动车项目的供应链里,水果公司能够自主或者掌控的核心零配件数量很少。
这也是早期水果公司很犹豫,不太愿意搞智能电动车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汽车这个东西,毛利率太低……水果公司已经习惯了做硬件产品动不动就是百分之四五十的毛利率。
但是这种高毛利率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在几千,万把块的智能终端领域里可以做到,但是在汽车领域里就很难了……因为汽车本身的售价就很贵,高毛利率下汽车的售价就会太贵,一贵销量就低。
这其实也是智云集团自己不做智能电动车业务的原因之一……如果要搞毛利率,单纯做高端车型的话,销量太低,没啥意义……如果价格卖得便宜一些,毛利率就不行,而且太便宜伤害品牌。
当然,这也有智云集团本身就持有一部分海蓝汽车集团股份的缘故,而且还持有威酷电子集团股份,威酷电子集团也是有电动车业务的。
最终,在徐申学的战略规划里,智云集团就没做智能电动车业务,而是一门心思做智能机器人,虚拟业务以及卖算力芯片这三大新核心业务。
然而,智云集团有的选,可以挑挑拣拣……但是水果公司已经没有了挑挑拣拣的资格!
最近这些年,水果公司的情况不算太好,这从其股价就能看的出来,现在的水果公司的市值,依旧在七八千亿美元里徘徊……一方面是智能终端业务被智云集团打压的比较狠,同时也面临着四星、威酷电子、华威这三家厂商的持续挑战。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现在智能终端市场整体进入了存量市场,甚至持续小幅度衰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