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里建设组装工厂的方式来规避当地的汽车进口限制。
这种组装工厂,虽然没啥核心技术,其产业附加值也低,但是多少也能够给当地带来一些就业和税收,并且拉动一些当地的没啥技术含量的汽车零配件产业,因此还是比较受到大部分国家的欢迎的。
而海蓝汽车则是把动力电池、电机以及其他其他核心零配件留在国内生产,把主要的附加值留在了国内同时也避免了核心技术外流……规模庞大的海蓝汽车莞城制造基地,就是专门为了海外组装工厂提供动力电池以及其他核心零配件的产业集群。
当然,海蓝汽车能够搞这种策略,也是因为智能电动车的特殊性:其动力电池的成本就占据车辆总成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部分车型甚至能够到百分之六十。
然后电机以及智能驾驶的诸多核心零配件部分也占据了不低的成本份额。
最后算下来,一个海外组装工厂生产的智能电动车,其国内零部件的成本占比会在百分之七十以上,部分海外组装工厂的国内零部件成本占比,甚至会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进入七月份后,徐申学还和海蓝汽车集团的管理层开了一个海外市场的专场会议,会议里决定加速海外市场的布局,在多个目标市场里投资建设组装工厂。
而这些组装工厂主要也是用来生产艾拉这个低端汽车品牌的汽车。
至于海蓝品牌的海外产能布局,目前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高端市场是有天花板的,海蓝品牌的销量现在已经有一年三百多万年辆了,再往上涨也很难超过四百万辆。
倒是艾拉这种低端汽车的市场潜力很大,需要进一步扩充产能,不管是国内产能还是海外产能。
海蓝汽车集团的现有业务经营之余,还在积极研发并布局智能机器人业务,徐申学去海蓝汽车视察的时候,还看到了他们研发出来的智能机器人。
尽管从技术成熟度来说,他们搞出来的智能机器人在性能上比远不如智云集团那边的机器人,但是也相当不错了,至少可以进入实用阶段,毕竟他们的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也就是人工智能技术,是依托于他们早期从智云集团所获得的海蓝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底层的人工智能。
尽管两者区别很大,想要把汽车上用的人工智能技术移植到机器人上难度非常大,但是好歹是有了可行的技术路线。
虽然技术差距大,但是好歹有了可用机器人技术。
不像是其他公司的人工智能技术不行,只能拿智云集团开源的一些人工智能算法来搞,或者是自行研发人工智能算法,而这两条路难度都非常大,就连谷狗都搞不定。
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智云集团是断崖式领先其他企业,并且这个领先如果用时间来算,估计都是几十年的那种……除了智云集团外,人工智能技术最成熟的就是谷狗了,但是他们自行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连智云集团多年前所发布的第一代Yun AI的程度都还做不到!
并且差距还越来越大。
智云集团在人工智能技术上一骑绝尘,都已经大规模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智能机器人,虚拟设备等诸多领域里,而谷狗连个提供最表层应用的大型生成式AI都还做的不利索。
海蓝汽车依靠着早年从智云集团里获得的人工智能技术,搞出来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现在又开始利用这一套人工智能技术搞智能机器人。
而且还真让他们做出来了可以实用化的机器人,这不得不说已经是个巨大的成就了。
只不过他们的机器人技术虽然已经做出来了基础原型机,不过在各方面的性能对比智云机器人,还是太差了,而且成本目前还非常高,直接这么推向市场的话,估计是没什么销量的……
目前海蓝汽车的机器人团队,正在持续推动机器人项目的研发,主要是各种高级功能的训练研发,同时也在奋力拉动机器人的硬件成本,争取把机器人的成本降低下来。
按照他们的研发进度,预计明年就有希望像市场正式推出商用的智能机器人了……不出意外的话,海蓝汽车也将会成为继智云集团之外,第二家推出智能机器人的企业。
不过,到时候机器人市场依旧不会出现什么两大企业进行恶性竞争的关系……因为智云集团也好,海蓝汽车也罢,他们都是徐申学的旗下企业。
良性竞争是可以的,也是有益的。
但是恶性竞争,尤其是通过搞性价比,降价这种方式搞竞争是不可能出现的。
————
海蓝汽车集团要搞智能机器人业务,试图在智能出行业务、电池业务之外,再打造第三个核心业务:智能机器人;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增加抗风险能力,获得营收以及利润增长点。
徐申学的的其他企业,也或多或少在搞更多的新技术,新业务。
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威酷电子集团了!
这家企业之前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它是一家智能终端厂商,卖手机为主,顺带卖其他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