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变轨和姿态调整后,开始从朝着月球飞去。
这个过程从大屏幕上来看,其实很无聊。
如果不是指挥中心里的人,偶尔会通报一些数据信息,那么整个过程就会显得孤寂而无聊。
但是这个看似无聊的过程被地球上的诸多望远镜等观测设备观测到后,则是引来了大量的议论。
南门航天自己都还没有对外公布消息呢,就已经有国外的航天机构对外发布消息,他们已经观测到了南门航天的玉兔号星际飞船,正在朝着月球飞去
而南门航天也没有让人等太久,很快就对外发布了玉兔号星际飞前往月球的相关消息。
“这是一次实验星际飞船的重要实验,旨在验证星际飞船的长期飞行能力!”
“按照预定计划,玉兔号星际飞船将会在三天后抵达月球环月轨道,并和天狼星月球无人空间站进行对接试验!”
“完成试验后,玉兔号星际飞船将会按照预定计划再一次起航返回半马人座空间站!”
南门航天对外透露的消息并不算多,只是对外例行公事的公布消息。
具体的实验内容,玉兔号星际飞船上搭载的货物类型也没有进行公布。
不是说想要故意瞒着,隐藏技术之类的,纯粹是任务性质没法说……还是那句话,总不能对外界宣布,我要去月球开采氦三吧。
如果详细公布实验内容以及载荷的时候,业内人士很容易就能够从实验内容和载荷类型里得到一些线索……
普通登月探测可以理解,但是你南门航天往月球低轨道扔一堆卫星干啥?而且还往月球表面扔上去一批地面设备用来干嘛?
是不是在月球上发现外星人?
你不会是真的要搞什么月球基地吧?
南门航天搞的月球基地计划过于庞大,这已经超出了常规的科研探索的需求了。
钱多的没地方花啊?
当然,外界其实也高估了南门航天的一系列月球基地计划的耗资……他们是以自己的技术实力以及运行模式来预估成本。
但是南门航天不是啊,人家是一家商业航天公司……成本其实很低的。
它是一家把低轨道发射成本,从传统航天发射一万多美元每公斤的成本,直接拉低到每公斤一千多美元,现在甚至奔着几百美元每公斤成本去的商业航天公司。
火箭以及各种航天设备里,甚至都大规模采用常规工业化零配件……
别人家的一些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的定制零配件动不动好几万美元一个,甚至几十万美元一个。
但是南门航天的零配件成本要更低,因为它产量大,能够摊薄更多的成本。
这里头在航天芯片领域里体现的非常明显。
很多航天机构采用的一些芯片,动不动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一片……这个成本怎么来的?
可不是因为航天业的芯片技术多牛逼,工艺多苛刻最后导致的成本高昂,实际上纯粹是产量低,导致的平均成本高……
简单例子,智云微电子那边的对外代工报价,十二纳米工艺节点的单次流片费用就得五千万左右。
而后续生产的成本其实没多少,每片代工费用大概就三万五千元……
这一片硅晶圆哪怕是用来生产APO4600的GPU核心,也能生产大概七十片,每一枚GPU的代工成本大概在五六百块。
这意味着,如果你专门设计一种航天专用的芯片,只生产一百枚的话,生产成本可以忽略,晶圆厂都能直接送你两张十二寸的硅晶圆,流片阶段就给你生产完了……最后只收你五千万的流片费!
五千万的流片费用,除以一百枚的产量,最后每一枚的成本可就是五十万了。
如果它最终产量只有一枚芯片的话,单枚芯片的制造成本就得五千万!
这就是一些特殊领域里所谓的专业芯片价格极其高昂的核心原因,不是它技术多牛逼,而是它产量太低!
而南门航天的做法则是,一部分芯片直接找现成的工业级芯片进行代替……撑死了再给它弄点特殊封装,或者使用的时候在外层采取保护层。
还有一部分芯片外头没有现成的,那么也需要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
比如大量的低轨道卫星上的主芯片,就是专门设计并生产的,但是这种芯片因为产量足够多,所以成本摊薄也非常不错,价格也很便宜。
同时南门航天还玩标准化,零配件通用化。
具体在芯片领域也是如此,更喜欢通用芯片,能够在多个领域里都使用,进而扩大使用量,降低单枚成本。
绝大部分工业产品,只有大规模的量产才是摊薄成本的最佳方式!
不管是对外采购,还是自己研发生产,南门航天都是奔着大规模量产去的……就连火箭这东西都讲究量产。
其他航天机构,一年也就发射几枚火箭,而南门航天公司一年发射上百次火箭,这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