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七十八章 伪装成辅助驾驶的自动驾驶(2 / 7)  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有竞争对手的行业……机器人想要卖多少钱就是他们自己一句话的事。

    只要他们愿意,立马就能够来一个扭亏为盈,甚至年盈利达到几十亿美元的级别。

    但是,这种方式在智云集团的管理层看来是不可取的!

    因为智云集团要的不仅仅是几十亿美元的利润,他们要的是至少几百亿美元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利润……人家野心大着呢。

    所以,智云集团宁愿现在亏一些,继续把价格拉低,然后扩大市场容量,争取把主流中端机器人的价格做到大概十万元左右的价格,再用高端,中端以及低端,把售价覆盖五六万到三四十万。。

    确保有钱人可以买到贵的高端产品,但是也能够让普通人买到便宜实惠的产品。

    试想一下,智云的机器人把主流中端的机器人价格,做到十万左右的价格……那么全球范围内会有多少人买得起?年销量会有多少?

    按照市场部门的预估,这至少是两千万台销量级别的市场,以营收计算,往少了说都能达到两千亿美元的硬件营收。

    并且如此庞大的产销量下,研发成本以及产线投资成本将会被压缩到一个非常极限的程度,进而大幅度提升利润,有可能光靠卖硬件估计一年都能赚个两三百亿美元。

    同时两千万台的销量下,累计几年下来,市面上的机器人存量可能就会达到上亿台……而智云机器人采取的是硬件和功能双重付费模式,用户为机器人付费开启额外的高级模式的话,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额外再支付每个月少则一两百,多则数千元的费用。

    这将会带来庞大的软件收入……按照一台机器人的软件收入平均是每个月三百块来计算,一年就是三千六元。

    一亿台机器人,那就是三千六百亿,折合美元将会达到五百多亿美元……而这五百亿美元的营收,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支出……因为高级模式的训练开发成本其实是固定的,为一台机器人研发一个高级模式要十亿美元,那么为一万台,一千万台,甚至一亿台机器人研发一个高级模式,同样也只需要十亿美元的成本。

    成本固定,自然是卖的越多越赚钱!

    最关键的是,这五百多亿美元的付费功能收入,可是每年都有的……就跟躺在金山里赚钱一样!

    虽然为了持续维持吸引力,让更多的用户订阅,智云机器人有限公司这边,也需要持续改进,研发更好的算法以及训练更好的模型,付出必要的研发成本。

    但是这一款业务不管怎么说,那都是额外赚的,并且毛利率会非常的高!

    由此为机器人业务带来整体上的高利润!

    相对于一年卖个几十万台,然后赚几十亿美元利润。

    智云集团更倾向于每年卖出去一两千万台,然后每年狂赚大几百亿美元利润。

    现在的降价,不代表智云集团放弃了高毛利的经营原则,相反,这只是智云集团为了未来的高毛利而做出的暂时牺牲。

    属于前期市场开发,技术研发的成本投入。

    所以,徐申学对于今年的机器人项目的持续亏损,不以为意。

    还是那句话,区区三十亿美元,亏得起……反正之前都已经投进去好几十个亿了,现在再加三十亿,甚至明年继续亏损,智云集团都顶得住,完全可以熬到大规模铺开,然后丰收的时候。

    当然,也只有智云集团这种不差钱,同时又技术强悍的跨国巨头企业才能这么玩了……

    智云集团敢玩这一套的前期是有钱又有技术……而有钱都不算重要,前期一两百亿美元乃至更多的投入,看似很多但是对于一些跨国巨头而言也不算什么,说拿出来也就拿出来了。

    问题是,他们并没有太大的把握能够快速把成本降低下来。

    机器人的成本下降,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难度非常大的,并不是单纯的扩大产量就行。

    扩大产能的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新技术应用。

    要不然,盲目的扩大产能就是卖一台亏一台,卖的越多亏损的越多,最后直接把整个企业给拖死。

    但是智云集团有这个把握!

    不仅仅在机器人领域如此,而在智能汽车领域里同样如此!

    ————————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海蓝汽车,从一开始的纯高端汽车逐步发展,现在已经推出了主打三十多万价位的中端轿车,并且海蓝汽车方面还准备继续把价格往下拉低,争取近期把智能电动车的价格拉低到二十多万左右,进一步扩充市场容量,扩大产销量。

    而这,同样少不了在技术上的支持!

    不过智云集团方面在智能电动车领域里,只局限于智能驾驶方案供应商的地步,并不亲自做汽车。

    目前智云集团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对象,乃是海蓝汽车。

    虽然这两家公司都是徐申学的产业,但是彼此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智云集团是一家上市公司,股东众多,并不是徐申学的私人独资企业,因此很多事情上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