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六十八章 禅让明君(2 / 3)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资源。

    他还告诫百姓们要勤奋努力地工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财产。大家注意到了吗?早在皇帝时期,华夏大地就已经开始赞扬勤劳和节约的精神了。

    以上所说的领土治理、政治制度、祭祀礼仪、立法规范、教育理念、农业技术乃至道德观念,都是黄帝时期的伟大成就。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天子的皇帝,他的贡献可谓是举足轻重。他不仅赢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真正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

    至今为止,世界各地的华人仍然保留着祭祀黄帝的传统节日和仪式。从他的诸多发明创造中,我们可以窥见后世许多事物的原始形态。

    例如,“明于日月,察于山川”逐渐演变成了如今完善的24节气。正是由于这些智慧结晶,我们才能够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断收获,繁衍生息。

    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娶了西陵之女,她就是雷祖。雷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了两个儿子。雷祖的功绩也非常大,她发明了养蚕之法,史称“嫘祖始蚕”,是中华民族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嫘祖倡导婚嫁,母仪天下,福祉万民,同为人文始祖

    。而传说中黄帝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妃子,也就是四大丑女之一的嫫母。虽然相貌丑陋了一些,但人品非常好,贤良淑德,非常得黄帝信任。黄帝还说:“重色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者,才是真仙。”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相传镜子就是嫫母发明的。

    当然,再强大的人也会有落幕的时候。《史记》中仅用寥寥六字记载了黄帝的离世:“黄帝崩,葬桥山。”然而,在神话传说中,他乘龙飞升离去之前,将天下托付给了他的孙子颛顼。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到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颛顼性格沉稳,很有谋略,为人豁达,明辨是非。

    他不仅擅长利用地理优势进行养殖,更具备与生俱来的通灵之力,精通五行之道,擅长祭祀之术。因此,日月光辉所及之处,各类动植物乃至大小森林无不臣服于他。总之,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继承人。

    颛顼去世之后,帝位传给了他的侄子高辛。高辛也是个能人,《史记》中记载:“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天赋异禀,不但刚出生就能说话,而且还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待人宽厚,一心为百姓,从不考虑自身。在他治理天下的时候,凡日月所照之处,风雨所至之处,无人不服。他不但擅长观测天象,还根据天气和植物生长规律设立了24节气,使得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高辛由此被尊为帝喾。虽然关于颛顼与帝喾的记载相对较少,但他们更像是守成之君,仿佛都在为下一代英明君主铺路。紧接着,帝位传到了帝喾的大儿子帝挚手中,但他的能力并不出众。随后,他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了弟弟,也就是帝喾的小儿子放勋。

    放勋这个名字也许大家不太熟悉,但他还有另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帝尧。这个名字已经深入人心,也成为了英明君主的代名词。因此,一提到尧舜,大家都会想到“禅让”这个词。可为什么帝尧会把帝位禅让给舜呢?下期视频咱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五帝本纪,一口气看懂古代帝王典范#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相信你肯定听说过一个古老的故事——尧舜禅让。在《史记》这本史书中,我们能找到关于它的最真实的记录。天子之位首次传给一个外人,那么,这个被誉为千古佳话的退位让贤,到底是一个展现高尚品德和人性光辉的感人故事,还是一场隐藏在平静表面下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政治斗争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第四位帝王,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贤明君主——尧。尧,名放勋,其人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他人品极佳,不但宽厚仁慈,还谦虚有礼,一点帝王架子都没有。他继承了他父亲帝喾的优秀品质。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大肆赞美了尧的高尚品德,还特意说明了这些美德在实际治理国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帝尧能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帝尧的执政期间,他通过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影响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进而对其治理下的各级官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实现了全天下百姓的和谐共处。这种做法有点像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知道是不是孔子受到了帝尧的启发,两者都是强调从个体层面出发,通过提升自我修养,从而达到影响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目的。

    帝尧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可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高尚的品德。他还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执政期间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史记》更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他对历法的改进与完善。早在黄帝时期,我们已经明白历法乃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