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99章、天下英豪如过江之鲫,不差你这一条(3 / 4)  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在节堂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高文焕跪接圣旨,额头沁出细密冷汗,心中已是惊涛骇浪。

    述职?在这个当口?这分明是调虎离山,请他入瓮!

    “高副使,接旨吧。”内侍居高临下,皮笑肉不笑。

    高文焕深吸一口气,双手微微颤抖地接过那卷黄绫,叩首谢恩:“臣……领旨。”

    送走传旨内侍,他回到后堂,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心腹幕僚围拢过来,皆面有忧色。

    “大人,此时入京,凶多吉少啊!”

    “定是刘仁那厮招供了!或是王家那边走漏了风声!”

    “不如……”有人做了个手起刀落的手势,“反了他娘的!河东劲旅,尚在大人掌控之中!”

    高文焕砰地一掌拍在案上,震得茶盏乱跳:“糊涂!夏林还在潞州!十二将军令可调天下兵马!此时造反,是嫌命长吗?!”

    他胸膛剧烈起伏,脑中飞速权衡。抗旨是死路一条,奉旨入京,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他在朝中并非全无根基,长孙相公那边……或许能代为转圜?陛下念及旧功,或许会从轻发落?

    种种念头闪过,最终化为一声长叹。他深知夏林手段,更知女皇决心。自己那些勾当,一旦被查实,绝无幸理。

    “收拾行装……明日,启程赴京。”他颓然摆手,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这一刻,他悔不当初,为何要鬼迷心窍,去碰军改这块逆鳞。

    三日后,高文焕带着十余名亲随,怀着忐忑之心,离开了河东节度府驻地,一路向西,赶往长安。他一路刻意放缓速度,不断派人打探长安消息,希冀能有转机。

    然而,他刚入潼关,便被一队早已等候多时的禁军拦住去路。

    “可是高文焕高大人?”为首将领面无表情,亮出腰牌,“末将奉太子令,在此等候多时,请大人随我等前往潞州一行。”

    高文焕脸色骤变:“潞州?本官奉旨入京述职,为何要去潞州?”

    那将领冷笑一声:“高大人,有些话,还是到了潞州,亲自与太子殿下和夏帅分说吧。拿下!”

    左右禁军一拥而上,不由分说,便将高文焕及其亲随缴械捆缚。

    “尔等敢尔!我乃朝廷命官!”高文焕挣扎怒吼。

    “命官?”将领嗤笑:“通敌叛国,煽动兵变,也是命官该做的事?带走!”

    高文焕面如死灰,他知道,一切都完了。

    潞州城,临时行辕。

    李治看着被押解至堂下,神色萎顿的高文焕,心中并无多少波澜。张柬之将查获的账册、密信,以及刘仁、王通等人的供状,一一呈于案前。

    “高文焕,你还有何话说?”李治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

    高文焕抬头,看着端坐上的年轻太子,又瞥见旁边歪坐着、漫不经心剔着指甲的夏林,最后目光落在那些铁证上,嘴唇哆嗦着,终究未能吐出一字。

    夏林掀了掀眼皮,懒洋洋道:“高副使,听说你挺能折腾啊。又是通部落,又是撺掇人造反,就为了那几两银子的空饷?还是怕军改把你那点家底改没了?”

    高文焕闭上眼,颓然垂首。

    证据确凿,人心尽失,他连辩驳的力气都已失去。

    李治不再看他,对张柬之道:“将高文焕押下,严加看管。将其罪状,连同刘仁、王通等人供词,一并整理,六百里加急,报送长安,请陛下圣裁。”

    “是!”

    待高文焕被拖下,夏林才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行了,河东这边,最大的钉子拔了,剩下的就看你老娘头疼了。”

    李治深知,拿下高文焕,只是斩断了伸得最长的那只黑手。河东乃至整个李唐境内,因军改而利益受损、心怀怨怼者,绝不在少数。清算不是目的,如何平稳推进新政,巩固根基,才是真正的挑战。

    “父亲,下一步该如何?”

    夏林走到他面前,拍了拍他肩膀:“把你之前在潞州做的事,在整个河东铺开。让当兵的吃饱穿暖,拿到足饷,让百姓快速的安稳心神,复工复产。刀子要快,糖也要给。具体怎么把握,你自己琢磨。”

    他顿了顿,露出一丝笑意:“我得回去找你娘了,再不回去她脑袋都要憋大了。”

    十二日后,长安明发诏书,公布高文焕、刘仁等人罪状,定谳处斩,家产抄没。涉案之河东将校、地方豪强,依律严惩,绝不姑息。同时,重申军改之决心,表彰太子李治平叛安民之功,并宣布减免河东道受兵灾、天灾州县一年赋税,从抄没之逆产中拨出专款,用于抚恤阵亡将士家属,资助贫苦。

    雷霆手段与怀柔政策并举,河东震动,暗流汹涌的局势,竟渐渐平息下来。许多原本观望、甚至心怀异志之人,见高文焕这等人物亦顷刻覆灭,太子处事刚柔并济,恩威并施,不得不重新掂量。

    潞州城头,已换上了崭新旌旗。

    李治独立城楼,望着城外重新开始耕作的田野,心中并无多少轻松。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