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只要不是雨水倒灌,里头那是种菜的,漏点就溜点,不打紧的。”
匠人们很快就围拢过来,对着图纸啧啧称奇,有人提出砖墙厚度可以适当调整,有人建议在暖房四周开挖排水沟,夏林一一记下,与众人商讨至日头西斜。
三日后,第一批玻璃运抵长安。透明的板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块都有门板大小,厚达半寸,引得过路百姓纷纷驻足,夏林亲自到码头查验,指挥工人们小心搬运。
“轻点,哎哟……都轻点!”他站在货船甲板上,看着工人们将玻璃一块块抬下:“这东西好贵的!”
负责押运的魏国商队管事笑道:“夏帅放心,这一路都用软草隔垫,外罩油布,绝不会磕着碰着。您看,这每一块都完好无损。”
夏林叹气道:“看来是要在本地整个工业园区了,老是这么来回调度也是麻烦。”
与此同时,皇庄内的地基已经夯实。庄户们看着工匠们立起梁柱,砌起砖墙,都在私下议论这新奇建筑。老庄头蹲在田埂上抽着旱烟,眯眼望着渐渐成型的框架:“这琉璃屋子,真能种出反季的菜来?”
李治上前抱拳笑道:“老丈放心,父亲说可以一定便是可以。”
“殿下!”老头一回头当场就吓了个激灵,连忙起身行礼。
“哈哈,无需多礼。”李治摊开手将浑身的污泥展示了出来:“我不过也是个干活的人罢了。”
暖房的建造比预想中顺利,不过半月工夫,三座玻璃暖房已在皇庄内拔地而起。晶莹剔透的玻璃顶在春日阳光下闪闪发光,远远望去,宛如散落在田间的琉璃宝盒。最大的那座占地足有一亩,最小的也能容纳半亩菜地。
这日李治带着张柬之与小武前来查看,庄头早早候在庄外,见到太子车驾,连忙上前相迎。
“殿下您看。”老庄头引着众人走向最近的一座暖房:“这才建好五日,里头已经比外头暖和多了,进去一会儿便要出汗了。”
李治迈入暖房,果然觉得一股暖浪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玻璃顶洒下,里头的温度散不出去,这温度的确适宜瓜菜生长。
张柬之伸手试了试墙壁的温度,点头道:“砖墙储热效果不错,夜间应当也能保持温度。只是这通风还要注意,白日里温度过高,反而对作物不利。”
小武则蹲下身查看地面。她用手捻起一撮土,在指间搓了搓:“土壤湿度保持得很好。不过若要种植,还需再施些底肥。我看可以按师父说的,用腐熟的粪肥混合草木灰。”
庄头连连称是又指着墙角几个陶缸道:“按夏帅吩咐,准备了这些粪水,说是要发酵过后才能用。还让准备了石灰,说是要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众人正说话间,夏林骑着马慢悠悠地来了。他今日穿着一身利落的短打,袖口挽到肘间,裤脚沾着泥点,看起来更像是田间老农,而非权倾朝野的夏帅。
“都来了?”他跳下马,随手将缰绳扔给张柬之:“正好,今日该下种了。”
庄头赶紧让人抬来几个箩筐,里面装着各色种子。夏林抓起一把青菜种子,在掌心掂了掂:“先试种些生长快的。青菜、菠菜、莴苣各划一片地。那边角落可以种些胡瓜,试试能不能提前结果。”
他又指着暖房最里边:“那里温度最高,可以试种些南方的作物。我让人从岭南捎来了茄子和苦瓜的种子,看看在长安能不能活。”
庄户们在他的指挥下,开始整地、划线、播种。李治也挽起袖子,学着庄户的样子,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田垄上。小武在一旁记录着不同作物的播种间距,张柬之则帮着丈量地块。
夏林站在暖房中央,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忽然对庄头道:“老丈,你觉得这暖房可能成事?”
庄头搓着手,憨厚地笑道:“夏帅设计的物事,哪有不成之理。就是……就是这琉璃顶,老朽总担心会被鸟儿撞坏。今早就有一只麻雀直愣愣地撞上来,好在玻璃厚实,没碎。”
“这倒不用担心。”夏林摆手笑道:“可以在四周挂些铃铛,或者扎几个稻草人。也不用太刻意,也没什么鸟儿能撞碎这个。”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附近几个庄子的农户听说这里建了新奇物事,相约前来观看,他们隔着篱笆朝里张望,对着玻璃顶指指点点。
“这亮晶晶的屋顶,下雨天可咋办?”
“听说里头比外头暖和,这不是跟温泉一个理儿?”
“要是真能在冬天种出青菜来,那可真是神仙法术了!”
夏林听见议论,笑着走出去:“各位乡亲,要不要进来看看?”
农户们你推我搡,最后还是几个胆大的跟着进来了,一进暖房,众人都忍不住“哇”了一声。
“真暖和!跟开了地龙似的!”
“这光照得,眼睛都睁不开!”
一个老农蹲在地上,用手摸了摸土壤,又抬头看看玻璃顶,忽然道:“夏帅,这屋子……咱们普通人家可能建得起?”
夏林笑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