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五章 莫以当代论古人(2 / 4)  家父李隆基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郎知音,还望善待。”

    听到这句话,达奚盈盈也赶忙看向卢奂:

    “能被国宝郎收留,是她的福气。”

    卢奂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这一动作便算是认可了颜令宾。

    颜令宾看在眼里,头垂的更低了,她的苦日子算是熬到头了,这辈子基本上安稳了。

    进了卢奂府,除非卢奂被抄家,否则没人再敢打她的主意了。

    虽然她听达奚盈盈说,自己上门之后,很可能被主母当作婢女使唤,但这算的了什么呢?我本就是个伺候人的。

    卢奂发现李琩今天还真就一点话题都没有,于是干咳一声,道:

    “今年的河北士子不出预料,还是最多的,我找右相商量过,希望今年的授官,能偏向河北一些,右相同意了,但我信不过他。”

    能当着颜令宾探讨这个问题,说明卢奂已经将对方当作自己人了,而且也信任她,知道她不会乱说。

    被绑了两次都没出卖卢奂,颜令宾的品德已经得到了验证。

    “难啊,”李琩叹息道:

    “年年有门荫,这类人又是优先录用,占了太多的名额,而朝廷也必须优待,剩下的缺额那么多人去争,就是各凭本事了,右相有时候也难做啊。”

    这里面的各凭本事,拼的是家族人脉关系,而河北往两京迁徙的那些家族,都已经收获了果实,没有迁徙过来的,只能待在河北玩命的卷,但他们又卷不过两京集团。

    李林甫这个宰相,也是要拉拢人心的,别人求他办事,他不办,也得罪人,河北那边大多够不着他,也就求不到他头上,所以一直以来,河北士子在官场非常吃亏,因为朝中无人。

    “所以啊,今年的大考必须再严厉一些,希望能多空出一些缺额,”卢奂淡淡道。

    眼下的大考,都快成反腐了,逮住那些不干净的又没后台的,直接就会撸官,硬生生的开坑,让守选官员往里面补,以解决当下严重的就业压力。

    开坑,还不能乱开,处在关中至江南一线,洛阳至幽州一线的官员,就不能动,因为这些人的职位太重要,动了影响太大。

    今年的考生又创了新高,单是参加道举的,就特么有一千三百多人。

    前几天的偃月堂甚至都有人提出,将明经一科改为三年,每年考一项,全考过了才算及第,目的是延长明经科考生的就业时间。

    为什么针对明经呢?因为明经的考生数量太庞大,而且大多还年轻,拖一拖无所谓。

    进士就不能拖了,因为考进士的很多年纪大的,你拖的话容易将人家拖死。

    “说到底还是财政问题,财政不足以供养官员,才会有眼下的窘迫,”李唱淡淡道:

    “还是要来一次清查户籍,将那些偷税漏税的给揪出来。”

    当下全国人口共有八百九十一万户,而这其中,不需要缴纳赋税的竟然高达三百五十六万户,如果能从这三百五十六万户当中揪出五十万户让他们缴税,那么士子无法就业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因为朝廷是根据赋税来控制编制的,赋税越高,就可以新增编制。

    卢奂笑道:“这可就不好办了,每年都查,但也没见查出什么结果出来,圣人也不会同意加强清查力度。”

    因为李隆基认为,当下是承平盛世,那么在平稳的时候,人们往往最难做出改变,等问题全都暴露出来再改,就为时已晚了。

    当然了,李琩也认为这一点确实不好改,不缴税的大多都是贵族集团,自己查自己,可能吗?

    干这种事情,需要一帮不怕死的寒门子弟才能完成,就像武则天以寒门斗豪门一样,那是皇帝才能做的事情,而且是皇帝轻易不会去做的事情。

    后世的人们阅读历史的时候,经常会认为古人做的一些事情太过幼稚,但事实上,站在当时的社会角度考虑,那已经是最优选了。

    李琩一个穿越过来的人,也照样解决不了大唐当下的社会问题,莫以当代论古人。

    “听说李泌今年参加道举了?”李琩问道。

    卢奂点了点头:“严公举荐的,他终于还是耐不住寂寞了。”

    “将这个人留给我,”李琩正色道。

    卢奂笑了笑:“我尽力。”

    李琩对李泌有兴趣嘛?没有的。

    但是李琩从历史上知道,这小子入仕,起家是太子属官,李琩不需要这个人,但也不绝对不能便宜了太子。

    这个人太重要了,是历史上唐肃宗李亨收服两京的第一谋士。

    因为名气太大,所以眼下长安很多人都知道李泌来参加考试了。

    李琩认为,自己若是拿不到这个人,就得杀掉。

    他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班底,没功夫去培养一个还未起步的年轻人,因为感情需要时间,李琩没时间跟对方培养感情。

    李琩已经收到消息,明日的兴庆宫,比武较技就要开始了。

    所以他今晚在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