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七十八章 什么都不用说了,好好做吧(1W字更新!)(6 / 7)  择日走红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每年十二本正刊,两本特刊,四本季度增刊,再加就太多了,会影响读者们的购买意愿的。”

    徐子君:“那怎么办?”

    陈思琦说:“两种方式,一是再做一本跟《跳起来》有区别的杂志,做划分,二是做电子阅读。”

    徐子君说:“这听起来无论是哪个都很难做。”

    “是的。”陈思琦点头,“虚构性、文学性内容非常不适合电子阅读,这一点已经被很多同类型的电子阅读APP给验证过了,但是,毋庸置疑,它确实可以让更多的作者被看到。”

    徐子君说:“很难盈利,是吧?”

    “是的。”陈思琦说,“当然,我不是说非要盈利,但我们做《跳起来》这么多年,中间也开发了很多个品牌,包括自媒体也是,我们其实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我们愿意源源不断地投钱去维持一个产品,但如果它自己本身无法自负盈亏、产生正常的收支平衡的话,做这个的人,久而久之也会失望的,会离开,它没法儿正常地维系下去。”

    徐子君:“那如果再做一本杂志的话,也不知道会是什么行情。”

    陈思琦说:“再做一本杂志,肯定就不是跟《跳起来》一样的了,《跳起来》走的是高端文艺路线,那新的杂志,就只能是普通的、大众的,然而这样的类型,没有记忆点,也没有定位点,很容易前面几期做个热闹,然后就让大家失去兴趣了。”

    “如果是专门以跳起来剧场来做这个杂志的主题呢?”徐子君建议,“把这个杂志作为跳起来剧场的大本营,然后,用跳起来剧场的明星们来拍封面——这个封面人选,由大家来投票决定,每一期杂志附一张选票,每一期投票最多的演员来拍摄我们的封面。”

    “这就变成完全的粉丝经济了。”陈思琦说。

    徐子君说:“但是,一个新杂志,在没有读者基本盘之前,如果粉丝经济可以帮助这个杂志安身立命,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用?这不需要粉丝去倒牛奶,也不需要他们去做数据,这一套我们《跳起来》在做年终盘点的时候,就已经做出很成熟的方案了。”

    “那成为了封面人物,能怎么样呢?”陈思琦问。

    徐子君说:“由跳起来剧场为他量身定做一部剧。”

    陈思琦震惊地瞪大眼睛。

    徐子君:“以前从来没有人敢这么做。”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因为这么做……很容易翻车?”陈思琦说,“万一这个人演技特别烂,特别差,怎么办?这会完全影响到跳起来剧场的声誉。”

    徐子君说:“也不是每个投票第一的明星都会愿意来拍这个封面,拍跳起来剧场的戏,对吧?”

    陈思琦摇头,“不行,这个太……太与我们跳起来剧场的初衷事与愿违了。”

    “如果单独在跳起来剧场做一个……比如说启明星计划呢?”徐子君说,“让所有人都明确知道,跳起来剧场每年都会拿出一到两部戏,来为新杂志的封面人选量身定做。这不影响跳起来剧场的正常项目。”

    “我们说不影响,别人会信吗?”陈思琦摇头,“我宁愿说这个新杂志每一期的封面都邀请一位上过跳起来剧场的演员来拍摄,少一点为了投票而产生的销量,不能把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口碑给坏掉,这是原则性问题,一点风险都不能冒。”

    在这一点上,陈思琦很坚持。

    见状,徐子君也只好作罢了。

    “如果不采取这个方式的话,无论怎么做,新杂志的销量都无法稳定地说会保持在一个高位上。”

    陈思琦说:“现在做一本杂志,如果价格在二十元左右,大约要卖到六千到八千本才能达到回本线,但是,因为我们本身有强大的自媒体和网络平台,杂志内容可以产生二次销售,压力会小很多,如果能够请到品牌为封面人物买单,我们的压力就会更小,你觉得呢?”

    “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尝试着来做?”徐子君问。

    陈思琦点头,“大不了就是失败嘛,真的失败了的话,就一年之后停刊嘛。”

    徐子君沉吟片刻,说:“那也只能这样了。”

    陈思琦说:“子君,我们跳起来是最容易做明星粉丝经济的媒体,但越是这样,我们越不能轻易用这种方式,一旦依赖上了,我们最核心的创造力就失去了,我们得不断地去找到自己的吸引点和销售点,这是我们跳起来时至今日没有走下坡路的关键。”

    “明白。”徐子君说,“我一开始的想法是想要通过粉丝经济来保住新杂志创建初期的基本盘。”

    “我明白,但它太容易高开低走,不是从低位线爬起来的人,是很难真正地跟一本杂志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陈思琦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做杂志,不仅仅是做内容,也是做一个稳定的、有情怀的、愿意与之共荣辱的杂志团队。”

    一个编辑,能够在这个时代把一本杂志做得好,他到了更顺应时代潮流的平台,获得的大环境流量和资源更充足,自然有更大的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