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章 洪都拉斯(2 / 3)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坝导致整批木材进入海洋。

    沿途上各种磕碰也会导致一些原木失去其原本的使用价值,毕竟谁也不想看到自己重金购买的高档家具或乐器上有明显的瑕疵。

    再加上风吹、日晒、雨淋,以及河水浸泡,木材的总体损失率通常高达50%以上。

    除此之外采伐人员也经常遭到原住民的袭击,原住民会偷盗或焚烧堆好的木材。

    (伐木工日记中的内容。不过按照原住民的记载是采伐人员经常袭击村落,抢夺物资和女人。)

    弗兰茨没心情去研究他们谁对谁错,奥地利帝国要的是森林中的绿色黄金,他既不会让原住民袭击采伐队,也不会纵容采伐队袭击原住民,两者对于弗兰茨来说都是在浪费时间。

    建立高效的路线才是唯一正途。

    按照弗兰茨的估计土著的袭击很可能是个借口,毕竟历史上火龙烧仓、阴兵借道的事情屡屡发生。

    很难说那些伐木工不是见钱眼开才自导自演了一些戏码,毕竟在此时的西方人看来土著很多时候都代表着野蛮和不可交流,所以将锅丢在他们身上便会万无一失。

    弗兰茨必须在根源上杜绝这种情况,不只是为了减少损失,也为了防患于未然,毕竟此时奥地利帝国的殖民者还是很珍贵的。

    不过他并不会像历史上的英国人一样只管采伐,弗兰茨还是比较注重可持续发展的。

    然而让林地自然恢复的速度实在太慢,所以需要一点点人为的帮助,弗兰茨要将其变成产业链条,是时候加上一些科技与狠活儿了。

    弗兰茨并不是要全种红木,毕竟红木的生长周期太长。后世比较成功的经验是种植松木,一个是当地的加勒比松木,但较为低端价格低廉。

    另一个是西班牙雪松,算是高档木材的替代品,优点是生长速度快、病虫害少。

    弗兰茨的选择是种植雪松,因为有俄国的存在,低端市场实在卷不动。

    而且这个时代与加勒比松木配套的加工技术其实还未开发完成,弗兰茨也不知道这些技术具体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他不想赌。

    此时洪都拉斯地区主要经济作物靛蓝可以被淘汰了,无他因为奥地利帝国的合成染料技术已经有长足的进步,很快大多数染料作物就会失去竞争力。

    到时候就只能走天然、无污染的高端路线了,再将其大面积种植便有些不合时宜,毕竟高端货不能太多,而且大多数人也买不起所谓的高端货。

    洪都拉斯的常规作物就是咖啡、烟草,这两种经济作物都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并不会有什么问题。

    至于粮食作物,弗兰茨觉得大蕉和土豆就很不错,毕竟最好的土地要让步给经济作物,次一些的也要让位给林地,只有最次的土地才会留给当地人种植粮食作物。

    缺额部分正好可以从其他殖民地找齐,毕竟此时整个中美洲都是奥地利帝国的。

    除此之外弗兰茨也会逐步增加洪都拉斯的香蕉种植面积,毕竟历史上的洪都拉斯可是有着香蕉共和国的美称。

    不过洪都拉斯的相对优势要让位于大局,首先此时人们的消费能力不足,对于香蕉的认识也不够,如果贸然增加香蕉的产量很可能会导致一场新的农业危机。

    而且洪都拉斯如果直接转型发展香蕉产业,那么西印度群岛的那些岛屿该怎么办?

    奥地利帝国和市场都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所以就只能延缓一下洪都拉斯香蕉产业的发展进度。

    肯定有人觉得弗兰茨对土著的利用率不够,明明可以将他们抓来修搞基建,但他只能说即使让那些土著去种植园里干活他都嫌效率低。

    奴隶制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简单的奴役已经无法满足近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土著们搞成的基建工程很难满足奥地利帝国的需求,毕竟弗兰茨要修的不是泥巴路,又或者是鹅卵石路。

    铁轨的地基打的不牢天知道会出什么事,要知道中美洲可不是北美那样一望无际的平原。

    洪都拉斯境内80%都是山地和高原,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英国人在洪都拉斯的发展几乎毫无进展的原因。

    再加上位于中美洲火山地震带上,以及台风、洪水频发,如果真搞一个豆腐渣工程出来很容易就会酿成巨大的灾难。

    至于人力问题并不需要担心,每年幕府都会送来大批劳动力。为了维持与幕府的关系,这笔生意是必须做的。

    奥地利帝国既然接下了这笔生意,总不能将人丢进大海里,所以弗兰茨必须为他们找一些工作。

    修铁路就不错,既能锻炼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又能剔除消极怠工和体弱多病的不适格者。

    剩下的人弗兰茨会给予他们土地,让他们再次成为农民。

    中美洲的土地可是要日本列岛的土地肥沃得多,他们能得到土地面积也更多,奥地利帝国的税收则要比那些大名低得多。

    仅就物资生活而言,他们此时在奥地利帝国殖民地的生活要比过去在幕府统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