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3章 龙场!龙场!(2 / 3)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当见山高月更阔!”

    常风惊讶:“这首诗与《列子·汤问》中所载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守仁兄当时年仅十岁,便开始读《列子》了?”

    王守仁微微摇头:“当时我还未读过《列子》。”

    一个十岁的少年,在没受到先贤故事启发的前提下,竟然悟出了后世谓之“辩证法”。

    何止是神童?简直就是神童!

    可见,圣人从小时候就会表现出异于常人之处。

    王守仁用手拍死了一只落在自己脸颊上的蚊子:“与朝堂相比,龙场驿不过是小小一隅罢了。”

    “但反过来想,与广阔的天下相比,朝堂才是真正的小小一隅!”

    常风夸赞道:“守仁兄果然胸襟宽广!”

    王守仁接下来的几句话,被载入了史书:“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处不可为?”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文人并非个个都是无耻之徒。

    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总是有这样一群文人中的少数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天下为己任。

    即便身处逆境,他们想得不是如何独善其身,而是如何开创一门能够启迪后人的光明之学,在华夏文明的漫漫长夜中举起一盏火把。

    这群少数派文人中的凤毛麟角,最终会变成大贤。大贤中寥若晨星的一两位,则会成为圣人!

    常风被王守仁的这番话感动的热泪盈眶。

    铁石心肠的常屠夫四十三岁了,眼泪越来越常见。

    二十五年的锦衣卫生涯,让他见惯了假仁假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有时他甚至会想,人世不过是一团漆黑罢了。

    他很幸运,在成化二十二年的那个冬天结识了饿倒路边的王守仁。

    是王守仁这样的人让他明白:人世有光明的存在!

    漫无边际的黑暗,在光明之火面前,不过是一个羸弱的恶童。

    迟早,光明之火会照亮人世间的一切!

    大同世界总有一天能够实现,即使花上十万年!

    (此处应有国际歌。因是土著历史,非穿为避免调戏就算了。)

    星空夜谈虽然充满着古典浪漫主义气息。但浪漫的时光总是短暂。

    晨光照亮了栖霞山。艰险的路途还要继续。

    王守仁、常风、巴沙三人,还是用腰刀劈砍着荆棘,硬生生在绝境中开出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村里.着火了!

    三人走出了栖霞山,前方终于没有参天大树的遮挡。已经能够看到龙场驿的轮廓。

    可是,龙场驿那边似乎失火了!

    所谓的龙场驿,不过是三座土坯房。茅草为顶。

    其中一座的屋顶还冒着滚滚黑烟。

    驿站应有驿道。可所谓的驿道已经被杂草覆盖,仅能看到一个大致的道痕而已。

    显然,过路的官员若要途径这鬼地方宁可多走几百里,也要远远绕开。

    三人加快脚步。走了半个时辰,终于到达龙场驿。

    一个一头白发,七八十岁的驿丞来到了三人面前。

    王守仁拱手:“可是孙老驿丞?在下王守仁,是来接替你的。”

    孙老驿丞竟问了一个让王守仁始料未及,甚至屎尿未及的问题:“王驿丞,现在是弘治多少年来着?啊对,是弘治二十年吧?”

    一旁的常风目瞪口呆:“孙老驿丞,弘治爷已经殡天整整两年了,您竟不知?现在是正德二年!”

    孙老驿丞道:“啊,换年号了啊!龙场已经有整整两年没人来过了。”

    王守仁惊讶:“按照制度,驿站当地的县衙,每隔一个月就要送来粮米、草料、用物啊!”

    孙老驿丞苦笑一声:“修文县衙每隔两年才派人来一次。送足我两年的嚼用。”

    王守仁问:“两年?粮米不会烂掉嘛?”

    孙老驿丞道:“粮米放在大瓮里,瓮底铺干荆草,上覆草帘,用土压实。勉强还能吃。”

    常风问:“孙老驿丞,驿卒呢?按照规制龙场驿应有驿卒三人。”

    孙老驿丞答:“我还兼任驿卒。就我一人,没有旁人。”

    常风又问:“按照规制龙场驿应有厨子两人。”

    孙老驿丞指了指自己:“我还兼任厨子。就我一人,没有旁人。”

    常风再问:“杂役呢?按照规制龙场驿应有杂役五人。”

    孙老驿丞苦笑一声:“呵,我还兼任杂役。就我一人,没有旁人。”

    常风目瞪口呆:“整个龙场驿,就你一人而已?冒昧问一句,你在这儿待了多少年了?”

    孙老驿丞用浑浊的老眼望着天:“我得好好算算啊,我是正统十三年到的龙场驿。那时候我十九岁,得罪了修文知县被明升暗贬至此算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