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5章 内阁人事(2 / 3)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李东阳哪里能说不行?现在主动权在刘瑾手上。

    李东阳微微颔首。

    刘瑾道:“你的人选呢?谁?”

    李东阳略加思索,说出了一个名字“王鏊”。

    王鏊这人属于文官中的温和派。不管是与刘健、谢迁,还是与李东阳,私交都不错。

    刘瑾皱眉:“王鏊?这人我不怎么熟。不过既然宾之老弟保举,我自然要给面子。”

    “不过嘛”

    “不过嘛”三个字一出,刘瑾要讲条件了。

    刘瑾给李东阳倒上了一杯酒:“我有个提议。若首辅赞同,便饮了这杯酒。”

    李东阳道:“刘公公请说。”

    刘瑾道:“吏部尚书许进以前是个带兵的文官。哪里经管过朝廷人事?马文升致仕时,皇上给老马面子,听从了他的建议,任用许进为吏部天官。”

    “如今皇上亲政,吏部的交椅也该动一动了。”

    “我提议,将许进调去巡视西北,物尽其用。吏部尚书一职,由新阁员焦芳兼任。”

    “吏部文选司郎中张彩精明强干,可补上焦芳的缺儿,担任吏部左侍郎。”

    刘瑾深知吏部的重要性。

    历朝历代,管官员任免的衙门都是最牛的。

    刘健、谢迁在任时,吏部归马文升管。二人一直无法染指。

    掌握不了吏部,他们就称不上真正的权倾朝野。

    李东阳沉思良久。对刘瑾说:“我可以同意公公建议的吏部正、副堂调动。但我也有一个条件。”

    刘瑾笑道:“宾之老弟请说。”

    李东阳道:“刘健、谢迁在任时,制定的那些利国利民的国策,譬如西北屯堡法、江南特税制等等,公公不要让皇上改动。”

    “刘健、谢迁虽与皇上有隙。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在任时制定的许多国策都是有益于江山社稷的。”

    “制定这些国策时,我亦有参与。”

    刘瑾笑道:“我这人一向对事不对人。我讨厌他们不假,但他们制定的好国策,我不会擅改。”

    “毕竟他们跟宾之老弟并称为弘治后三君子嘛。”

    李东阳不再多言,拿起了刘瑾给他倒的酒,一饮而尽。

    这场夜宴的政治交易正式完成。

    刘瑾捧心腹党羽焦芳入阁,并由焦芳、张彩执掌吏部。

    李东阳捧王鏊入阁。保持内阁“后三君子”时期的既定国策不变。

    同时双方皆认同王华入阁担任次辅。

    大事谈完了,刘瑾转头看向常风:“焦芳上任后,挂出的头两道升迁牌子,一道是令妹夫黄元升任顺天府尹。一道是令郎破奴升任顺天府丞。”

    “除刘、谢的事上,你常都督是立了功的嘛!自然要奖赏你的家人。”

    “同样,我自己也是立了功的。不过我不能自己赏自己。”

    “我有一兄,在陕西兴平老家,名叫刘景祥,今年六十岁。我刚把他接进京。就让他在锦衣卫那边挂个百户头衔吧。”

    “常都督今后在卫中好生关照关照他,如何?”

    太监的亲眷进锦衣卫“寄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譬如钱宁当年就是以司礼监秉笔钱能义子的身份,“寄籍”锦衣卫的。

    常风自然没有反对:“我与刘公公就如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一般。你父母便是我父母,你大哥便是我大哥。”

    “放心,我会好生关照咱大哥!”

    刘、谢致仕,刘瑾在朝中再无敌手,有权倾朝野的苗头。刘、常的叔侄关系自然变成了兄弟关系。

    刘瑾一拍手:“妙哉!来来来,咱们三人共饮这杯酒。今后拧成一股绳好好为皇上效力,帮皇上开创正德盛世!”

    酒宴罢,李东阳告辞离去。

    刘瑾对常风说:“明日晚间你还要再摆一场宴席。”

    常风问:“这次请谁?”

    刘瑾答:“请王华父子。行了好,要让别人知道。我捧他当内阁次辅,他总要对我表一个态度。”

    常风问:“什么态度?”

    刘瑾答:“自然是服从于我的态度。”

    常风心知肚明,以王华父子的脾性,绝对不会服从于刘瑾。

    可照刘瑾如今的性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常风又不愿看到王华父子因得罪刘瑾而身陷不测之地。

    常风也只能尽量调合刘、王之间的关系。

    于是常风应了下来:“成。明日晚间我还在此设宴,款待刘公公和王华父子。”

    刘瑾起身:“那成。我先回宫去伺候皇上。”

    刘瑾走后,常风来到了客厅。

    黄元正在跟常破奴下棋。尤敬武则在一旁擦拭一柄吹毛即断的好刀。

    见常风来了,常破奴问:“刘公公跟我老泰山用完饭了?”

    常风点了点头,坐到椅子上:“他们二人在内阁人事上已经达成了妥协。如无意外,过几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