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官上奏折只有两种方式。要么将奏折交给通政司转递。要么早朝时直接呈递皇帝。
常风跟徐胖子来到了通政司。
通政使郑继听说锦衣卫的常爷来了,下意识的一缩脖,以为是来找他麻烦的。
因为李孜省以前当过通政使,当时郑继是他的心腹下属。
郑继对来通禀的杂役说:“快请。算了,我亲自去迎接常千户。”
郑继是正三品文官,常风只是正五品武官。他亲自迎接常风,足见常风如今在京中的权势有多高。
所谓权势分很多种。得皇帝恩宠是最高的一种。
常风跟郑继一番寒暄后说明了来意。
郑继长舒了一口气,心道:我还以为是要吃李孜省的瓜落儿呢。
随后郑继道:“我们通政司中有一人,认识满朝官员的笔迹。”
常风问:“哦?谁?”
郑继答:“一个姓傅的老书吏。他自天顺初年就在通政司当差了。是通政司的老人儿。”
大明官衙的文官员额有限。故各衙都养了数量甚多的书吏。他们无官无品,但各衙都离不开他们。
有道是“流水的堂官,铁打的书吏。”
不多时,郑继领着傅书吏来到了常风面前。
傅书吏七十岁了,一口牙都掉光了。但精神矍铄,很有精神。
常风将匿名信给了傅书吏:“老前辈看下,这是哪位官员的笔迹?”
傅书吏看了一柱香的功夫,而后十分肯定的说:“京官之中,无此笔迹。”
常风问:“老前辈如此肯定?”
傅书吏认真的回答:“常千户有所不知。我在通政司三十多年了。整日跟京官奏折封皮上的折名、署名字迹打交道。”
“谁的字迹,我一眼就能认出。”
一旁的徐胖子有些失望:“得,白跑一趟。”
常风道:“可往东中门扔信的人穿着官袍啊。”
徐胖子猜测:“说不定官袍是偷的。”
就在此时,傅书吏用手捻着信纸。他似乎有所发现:“这纸.”
常风连忙问:“这纸怎么了?”
傅书吏道:“这纸是松江谭笺,是正儿八经的贡笺。只有内廷和翰林院有。”
“去年松江府贡到内廷两千刀。皇上赐了一千五百刀给翰林院用。”
常风大喜过望。能够缩小排查范围,就没白来通政司。
把目标锁定在翰林院,差事就好办多了。翰林院的五品官只有五位:正五品学士一位;从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两位。
常风和徐胖子转头去了翰林院,找到了这五人。
五人当中,官场前程最好的是侍读学士李东阳、侍讲学士王华。
李东阳是先皇实录的副总裁官。过个几年,先皇实录修撰完成之时,就是他入阁之日。
侍讲学士王华是成化十七年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
大明文官升迁讲究论资排辈。论资排辈主要看金榜名次。
状元郎王华就算没什么大作为,苦巴巴的熬资格,过个二十年至少也能混个从二品的官帽戴戴。
常风对五人说道:“五位最近谁给皇上递过奏折啊?”
大明的奏折,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贺折四种。奏事折又分明折、密折。
李东阳首先开口:“我递过奏事折,禀奏先皇实录修撰进度。”
王华道:“我上过一道奏安折。”
其余三人也说上过折子。
常风笑道:“我说的不是普通奏折。是没有署名的那种。”
李东阳大惑不解:“没有署名的奏折?那不就是匿名信嘛?”
“常千户,你也太小巧我们翰林官的人品了。”
“我们翰林官直言进谏,都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给皇上递匿名信那是宵小行为。”
常风拿出了那封信:“诸位看看,这是你们中谁的笔迹?”
五人看后。李东阳道:“常千户,这并非我们五人的笔迹。”
常风敏锐的察觉到,王华的脸上冒出了汗珠。
虽是二月,天气还是很冷。好端端的冒什么汗?定然心中有鬼。
常风道:“诸位学士打扰了,请回。”
五人转身离开。
常风忽然喊了一句:“王学士,请留下!”
王华听到这话,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徐胖子在一旁笑道:“状元公慌什么?”
王华一脸惊慌失措的表情:“啊,我失仪了,失仪了。”
常风道:“王学士,你是成化十七年的金榜之首,才思敏捷。”
“当年我爹还逼着我一夜之内通背下你的殿试状元文。”
“我觉得这样一封幼稚至极的信,不会是你写的。”
“可你为何看信之后如此紧张?”
徐胖子吓唬王华:“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