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2章 引水、填海、加高三大工程,气温升高,雪山融化危机(6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膀,处死了论钦陵,也导致了吐蕃王朝的衰落。

    所以,有一个肯相信臣子的君主有多么重要。

    “青海的事,你回去好好想想。”

    “咱们上不了高原的。”

    “修了铁路也无用,修好了,也能破坏掉。”

    “只要人有野心,总有办法造反的。”

    “该怎么控制高原,是你的难题了,朕点到为止。”

    朱祁钰让他退下了。

    青海,是腹心之地,如果永远一片荒凉,会影响大明进一步发展的,如果将青海变成第二个陕西,这颗明珠就是大明腾飞的最大裨益。

    以前乌斯贜,只是一个边陲省份,战略省份而已。

    随着可能气温升高,这块十分封闭的地区,极有可能第一个独立出大明,必须得防患于未然。

    加强联姻没用,战争不会因为小恩小惠而停止。

    得想办法完全控制这块高原。

    而用好了乌斯贜,乌斯贜会成为大明一个富裕省份,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朱见漭看完吐蕃史,宫门落钥之前,将朝臣宣来。

    “老臣去过欧洲。”

    刘大夏第一个开口:“同样纬度下,欧洲是比大明温暖的。”

    “加高西伯利亚的山脉,大明腹地温度提升是必然,乌斯贜温度肯定水涨船高。”

    “可出现吐蕃之乱,老臣认为不可能。”

    “吐蕃崛起,存在着巨大的偶然因素。”

    “换老臣是唐朝人,老臣也想不到,气候因素会促成一个霸主国出现。”

    “吐蕃顺利建国,恰逢是唐朝对外征战的时间,吐蕃是占了唐朝无暇他顾的便宜,在唐朝击败吐谷浑之后,捡便宜吞掉了吐谷浑,才奠定了大国基础。”

    “之后每次崛起,都和唐朝的政治息息相关。”

    “若没有武周乱政,也就没有吐蕃崛起,没有安史之乱,吐蕃早就被大唐给灭了。”

    “所以,吐蕃崛起具有极强的偶然因素。”

    “大明则不一样。”

    “我大明是统一的大帝国,国富民强,而且,乌斯贜是大明内地,汉臓通婚比较频繁,民间交往极多。”

    “就算乌斯贜想分裂,我大明养了乌斯贜一百多年,乌斯贜汉化五十余年,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贞之士吗?”

    “还有,中华江的开凿,和天路建设,我大明战兵可随时登上高原。”

    “大唐时期的吐蕃,是独立国家,大明的乌斯贜,是大明的一个省,他分裂那叫造反,没有法统的。”

    “还有一点。”

    “吐蕃强盛时,黄教并没有普及整个高原,现在乌斯贜上下,都是黄教徒。”

    “大明是完全信仰自由,支持各种信仰,甚至您,老臣,都算是黄教徒。”

    “咱们同根同源,为什么要分裂呢?”

    “还有就是工业化进程。”

    “现在百姓都奔着钱使劲,都想过上好日子,不想打打杀杀了。”

    “明军在奥斯曼战争中处处遇阻,就是明军战斗力下降的原因,因为不想打仗了。”

    “所以老臣觉得,乌斯贜没有大患。”

    刘大夏是这样认为的。

    “马尚书,您怎么看?”朱见漭还是想问问这样的老帅。

    马文升还在沉思,片刻才道:“若老臣领兵,打不上雪山。”

    “孤也没这个能力。”朱见漭老实道。

    “大明打不上去,人家却能打下来,如何不会造反呢?”

    马文升道:“那样的天时地利,必然会叛乱不断的。”

    “现在没有野心,随着气温升高,新农耕文明出现了,野心就来了。”

    “该防患于未然。”

    “刘大人的意思也有道理,没有大患,但小患不断。”

    马文升道:“那么庞大的高原,一旦有人造反,消息需要多长时间才会传到中枢来呢?”

    “可以架电话线。”刘健道。

    马文升却摇头:“人家造反了,就会切断电话线的,必须通过人工传递才行。”

    “如果重重堵截,一个月都未必能传过来。”

    “太子,若您领兵,一个月内,在无朝廷干涉的情况下,能打下多少地盘?”

    朱见漭嘿嘿而笑:“孤能把整个乌斯贜打下来,但不会来袭扰大明,而是会去打印度,吃下印度,再吃中亚,最后吃青海和西域!再调过头来吃大明!”

    他伸出两根手指:“两年,孤就能做到。”

    马文升微微凝眉:“而两年,朝廷出兵剿灭,能剿灭掉吗?”

    “嘿,孤都跑去印度了,你怎么剿灭孤啊?”朱见漭笑道。

    刘健插话道:“就是说,一旦发生叛乱,整个乌斯贜就丢了。”

    “没错!”

    马文升道:“小叛乱,也会引发大叛乱的,任何人都有野心,谁都想做皇帝,必须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