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4章 谷国徐国鄫国篇:龙生九子(6 / 8)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好的。

    如果不按照时间走,奏报送到中枢去,会引起老皇帝警觉,所以他们的行程是不能更改的。

    朱佑榷兄弟对着灵柩磕头后,便离开了鄫国。

    在鄫国港口。

    他们看见鄫国百姓,脸上幸福而自由,这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国家,就如他们的王一样,承担着沉重的兄长责任,做好一个兄长,维系好一个家庭,才能维系好一个国家。

    朱佑榷兄弟乘坐宝船,要穿过浩瀚的大唐洋,进入他们的藩国。

    在登船前一刻,他们朝着大明紫禁城方向跪伏在地。

    别了,故乡,再也见不到了!

    他们就如鄫王一样,离开宫中后,就再也不可能返回故乡了,土耳其,就是他们的新家园。

    而在宫中。

    朱见淇心情真的不太好,两个时常相伴的儿子,出去继藩了。

    虽然家人还在宫中,但用不了几年,也要去土耳其了,再也见不到了。

    就像他那些弟弟们。

    小时候,他还会担心弟弟们威胁他的皇位。

    可当弟弟们走了,再也没回来的时候,他只剩下想念。

    人老了,才会怀念曾经。

    朱见淇刚过完五十六大寿,不知道还能不能活过六十岁。

    大明人均寿命正在增加,朝中老臣活到九十岁的很多,就连皇帝今年都八十六岁了。

    但寿命是天注定的,谁也不敢说,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岁。

    朱见淇觉得能活到六十岁就知足了。

    他两个儿子每到一地,都会有奏报送到中枢来,儿行千里母担忧,他这个当爹的是关心儿子的。

    此时将心比心,他爹四十个儿子,全都出去继藩了。

    他爹的心思是什么样子的?

    他不敢想象,换做是他,一定会病死的。

    “算算日子,那俩混小子应该离开鄫国去继藩了,唉。”朱见淇叹了口气。

    按理说,他秉政应该在文华殿。

    可在前些年,老皇帝就把文华殿变成了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

    多位皇子秉政时,都在养心殿里。

    后来养心殿实在太拥挤了,就搬去元辉殿,随着皇子们都去继藩了,他又搬去了养心殿秉政。

    但是,后来老皇帝什么都不管了。

    他在养心殿就不合适了,而元辉殿已经改做档案馆了,要是拆除了又太麻烦。

    老皇帝体恤他年纪大了,就将东宫里的奉宸宫当做他的办公场所,他也不用来回出东宫奔波了,在东宫里就什么事都做了。

    这几年,老皇帝愈发不管事了,太孙搬去了宫外,他就把东宫里的承华宫也开辟出来,做太子秉政的地方。

    可是太子的妃嫔都住在后宫里的,成年儿子和外臣都要来回出入后宫,实在不方便。

    景泰五十九年,老皇帝就让太子的妃嫔住进东西六宫了。

    谈妃搬去仁寿宫。

    老皇帝一度想把乾清宫倒出来,可把朱见淇吓尿了,他还没登基呢,哪里敢住乾清宫啊。

    这也不合礼制啊。

    他的妃嫔,住进东西六宫也不合礼制。

    但老皇帝觉得无妨,六宫闲置多年,再不让太子后宫嫔妃进六宫住一住,怕是到死都住不进去了。

    这就变成了,太子的妃嫔住进了六宫。

    太子的办公场所,从东宫变成了乾清宫。

    太子妃也搬进了承乾宫,毕竟这里曾经是唐皇后住过的地方,足够彰显她的身份。

    而在老皇帝禅让失败后,干脆就让太子住进乾清宫了,太子妃也从承乾宫搬去了坤宁宫。

    除了称呼没变外,太子其实就是皇帝了。

    他拥有皇帝的一切了。

    甚至皇帝十二玺,他都可以随便使用了。

    不对,老皇帝有十三玺,另一个玺是放在外面的,拿来给书画盖印用的。

    交泰殿,是皇帝放玺的地方。

    朱见淇正在乾清宫里处置政务的时候,一个太监匆匆送来一份奏疏。

    正常是轿子抬来的奏疏,很少是一本一本送过来的。

    现在又接通了电话。

    小事打电话就可以了,乾清宫里有十七个接电话的太监,内阁八部六寺都察院监察司,一共十七个部门,十七个太监负责接电话。

    像这种单独送奏疏来的,肯定是大事。

    朱见淇打开一看,猛地站起来:“六弟他?”

    “太子爷,内阁收到几封报丧奏疏,不能是假的,没人敢拿鄫王爷的生命开玩笑的。”送奏疏的太监跪在地上道。

    “六弟怎么这么突然啊。”

    朱见淇慢慢坐在椅子上,内心里十分难受。

    他们兄弟间是有很深厚感情的。

    除了老四外,他对其他弟弟们都不错,都有感情。

    “倒也不突然,鄫王爷已经缠绵病榻几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