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7章 中华江开通,铁路开建,保守的大楚(3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力强劲的企业。

    不是皇帝投不起,也不是不想吃独食,主要是朱祁钰年纪大了,他不想等他闭上眼睛的时候,大明铁路还没遍布全国。

    再说了,铁路蛋糕这么大,他一口吞进去,就会造成官僚化,技术停滞不前。

    反而吸引进来大批量民企,国企、皇企都不占据主导权,能维持创新力。

    这个工程太大,由李东阳亲自盯着。

    王竑在景泰四十四年时病逝,朱英继任首辅,王复还是次辅,这让王复有点郁闷。

    这铁路攻城,是接下来二十年最重要的工程。

    王复本想争这个主持之功的。

    奈何皇帝却说,他年纪太大了,不易奔波,机会交给年轻人吧。

    主要是,王复的上限就到这了,未来是刘健、李东阳、谢迁、刘大夏、王守仁、杨廷和的了。

    李东阳在景泰四十五年时入阁。

    当年那个小崽子,已经成为朝堂上的中流砥柱了。

    朱祁钰感慨自己真的老了。

    69了,他终于感受到老了的滋味,睡眠减少,忘性变大,也开始懒惰了,有的时候反应还迟钝。

    虽然他在极力装明白,但老了就是老了。

    去年,常德病逝,今年,他的长女固安也去世了。

    他有27个女儿,41个儿子。

    算上死去的朱见济和寿康,就是70个孩子,但其实还有14个夭折了的,准确的讲有84个孩子。

    在皇帝中,也算名列前茅了。

    他是大明皇帝中,在位最长的一个,留下的东西很多,景泰灯、景泰布、景泰瓷、景泰历、景泰大典、景泰万国志、景泰子午线、景泰地图、景泰辞海等等,这些创世纪一样的东西,足够吹一万年了。

    从景泰十三年开始,增补永乐大典。

    于景泰四十六年刊印,颁布天下,景泰增补版永乐大典。

    中枢一度想修订景泰大典。

    却被皇帝拒绝了,认为不能抢先祖的功劳,就写修订本就够了。

    朱祁钰对政务,进一步放权。

    基本不参与早朝了,朱见淇成为名副其实的副皇帝,除了大事不能拍板外,其他的都由他拍板决策。

    就连大朝会,皇帝也不怎么露面。

    所以,朝臣们有要事,就会跑到养心殿,和皇帝密谈,这使得养心殿,逐渐取代了奉天殿,成为决策大事的地方。

    太子看似权柄极大,其实完全依托于皇帝。

    皇帝不点头,他仍旧不起作用。

    这次铁路局,本该由太子来做,但皇帝却没有给太子镀金身的意思,而是将功劳抢过来,这还是景泰朝,功劳都是朕的。

    太子除了忍耐之外,没有任何办法。

    甚至,他爹从六十五岁之后,就当起了和尚,后宫嫔妃一概不见,伺候他的都是老人。

    其实就是防备太子,害死皇帝。

    七十岁之后,皇帝更是深居简出,连后宫都不进了,只在乾清宫、养心殿、奉天殿三个地方活动,其他地方一概不去。

    皇帝防备太子的心,朝野上下看得明白。

    皇帝差点就说了,只要朕死了,就是太子害的。

    父子关系差到这一步,朝臣唏嘘。

    无形之中,太子的名声越来越差,不孝,是最大的问题。

    一个不孝顺的太子,如何当的好天下表率,上一个背负不孝恶名的是杨广,杨广把大隋带哪去了?

    民间甚至有将商王迎回来继位的声音。

    商王在东欧做得有声有色,近年来,大规模移民主要是东欧和美洲,甚至皇帝将所有收养的孤儿,三百多万女人,全部送去了东欧。

    商王在东欧创业,能力强又孝顺,让他来继承皇位,肯定比太子强。

    朱见淇闻言差点吐血。

    景泰四十六年,七月。

    乌斯贜传来喜讯,中华江,预计十月完全开通,献礼万寿节!

    中华江计划从景泰二十三年开始,至今整整23年,这个计划的推出者,白昂却在景泰四十年时,因为严重缺氧死在高原上。

    治水司十万官员,死在高原上的多达4万6千人。

    中枢总投资额达到11亿。

    奴隶规模,用到了2400万人。

    总工程23年。

    朱祁钰唇角抽动,嘴里牙齿活动,没剩下几颗完整的牙了,神情极为激动:“去把阁部重臣都请来。”

    他详细询问报捷的官员,又翻阅治水司呈上来的捷报。

    很快,阁部重臣闻讯赶到。

    “陛下,中华江预计水量能涵盖整个西北。”

    “若这条大江通航,再连通伊犁河、锡尔河,就能注入咸海了。”

    王复嘿嘿笑道:“咸海水量暴增,再修一条河,通往里海。”

    “大明虽不在中亚,但中亚各国,却要永远笼罩在大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