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0章 腿绊儿加砍刀脚,撂倒应天府尹!(3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息,每日运送几根银方子。”

    “量虽少,但架不住车马流动量大呀。”

    “不消一个月,银方子就彻底离开湖北。”

    “朝堂追究下来,也就查无可查了。”

    若涉及到驿递的话,可就难查了。

    去年皇帝就想清洗全国驿递系统,被俞山和俞纲被耽搁了,导致错失良机。

    驿递每日奔波的车马,数以万计,若用银方子取代车架,顷刻间就能销赃。

    还没法查销赃地。

    “大人,只要清查黄石驿递的车架,答案自现!”廖承宗磕头道。

    朱仪点头:“等年督抚到了再议。”

    他是江西参将,在湖北没有执法权。

    凡事都得和年富商量。

    好在两个人交情不浅,他朱仪很会搞关系,年富缺重兵,他则大手一挥,送年富三万狼兵。

    计相把银子清点出来了,大概有五万多两。

    经过审问银匠,他们大概融化了七八十万两银子。

    这一定是张善丢掉的银子!

    可张善是如何被调包的呢?

    朱仪让人把银子运去船上,计相全部归入帐上。

    又等了一天,年富才到。

    年富立刻下令,检查湖北境内驿递,尤其是车架,必须清查。

    与此同时。

    时间进入三月初。

    户部已经给所有宗室,发放了路引、户籍,陆续登船离开了京师。

    将两万多宗室全部移出京师,并妥善安置,恐怕需要一年的时间。

    而留在北直隶就比较容易,安置在各个村子里,安家落户,分田分地分房子。

    河南和山东也好安置。

    远的甘肃、宁夏、辽宁、热河比较难安置。

    至于安置吉林的,都暂时安置在辽宁河套里。

    宗人府和户部联合办公,宗人府派许彬代理宗正,其实背后就是皇帝。

    三月十五。

    大朝会结束后,便在文华殿举行殿试。

    朱祁钰第二次主持殿试。

    他端坐在龙椅之上,龙案上摆放着进士们的试卷,放在最上面的是祁顺。

    祁顺的试卷,是诸多考生中最惊艳的。

    朱祁钰看完也觉得其人甚有才华。

    但胡濙却认为,祁字,冲撞了皇帝的祁字,名次该下移。

    朱祁钰不以为意。

    后世认为八股文限制了明清思想,填鸭式答题,致使人思想僵化,但那可不是太祖皇帝的锅!

    那是成化皇帝改的!

    成化之前的八股文,内容活跃,文风不限,作答内容不限。

    评判试卷也没有固定标准。

    全看评卷官的经义水平。

    好在都是朝中博学者担任判卷官,拣选出来的人才,都是文人中的精华。

    但随着进入成化朝,科举就走向僵化路线,越来越僵化,导致科举是填鸭式教育,无法为中枢提供海量人才。

    而明前期科举供应人才系统,是比较健康的,所以明前期人才井喷,中期逐渐凋零,明末期人才难寻。

    上面,朱祁钰批阅奏章。

    下面,进士们奋笔疾书。

    殿试的题目,应该只有一题。

    但今年皇帝别出心裁,出了两道题,一道题是治水之策,一道题是广惠教育。

    都是对策题。

    没有固定答案。

    正常流程,皇帝只是露一面,最多呆一个时辰,就会离开文华殿。

    朱祁钰却把奏章搬到了文华殿来。

    在文华殿上处置政务。

    反正他回养心殿,也是看奏章,在文华殿一样。

    皇帝坐在这里,彰显对殿试的重视,考生自然会集中精力,答好试卷。

    到了晚间。

    受卷官收回试卷。

    交给弥封官,弥封官盖上弥封关防印送掌卷官。

    由于时间匆忙,殿试墨卷不须誊录成朱卷,直接送到东阁读卷官处,等待十六日早上读卷。

    因为不录朱卷,就容易出现舞弊情况。

    但殿试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委曲求全了。

    朱祁钰全程没有抬头,一直在处置奏章。

    卷子收走后,进士该谢恩退出文华殿的。

    “慢着,朕跟你们说几句话。”

    朱祁钰放下奏章,虎目扫视:“你们的会试试卷,朕一篇一篇看过了。”

    “能站在这里的,写的还算言之有物,以尔等的才学,能写到这个水平,朕还算满意的。”

    “但缺点甚多,多有博眼球之言,落不到实处,对策无效。”

    “策论浮于表面,对经义理解不够深刻,不能活学活用,生搬硬套。”

    “缺点多多,朕不忍猝读。”

    进士们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刚登科就被一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