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章 张异的推背图,离开大明吧(2 / 5)  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在洪武十六年的今天,皇帝废理学,尊新儒家。

    改制科举的一系列动作,导致了如今朝廷中有大量春秋派的官员。

    他们趁着胡惟庸案,纷纷飞上枝头,进入帝国中枢。

    作为春秋派的领袖,张异的门前本应该挤满前来照会的学生,但现实就是,他门前冷落,并无人上门拜访。

    所谓锦上添难,落井下石易。

    知道张异有事,御史台中,开始有人弹劾张异。

    虽然如今理学一脉的官员比例降低,但依然有不少。

    这些人对张异的仇恨,那是刻之入骨。

    朱元璋将程朱理学,从官学中剥离出去,春秋一派起到的作用很大。

    而如今姚广孝势大,别人动不得。

    既然如此,不如拿张异这个软柿子开刀,只是他们并没有想到,

    他们只是想让张异难受,可皇帝却似乎希望张异死。

    关于推进彻查常茂死因的案子,已经悄无声息的启动。

    哪怕是对张异恨之入骨的理学遗老遗少,也不曾将这个案子和张异联系在一起。

    锦衣卫,大理寺,刑部……

    开始有人去福建调查取证。

    别人只当是皇帝对常遇春和太子妃的宠幸,却不曾想,真正知道其中内幕的人,那是遍体生寒。

    “父皇,您这是想让张家弟弟死?”

    武英殿,五年时间……

    当年被一把火烧掉的武英殿,重新坐落。

    朱元璋依然以此为御书房。

    御书房中,朱标和朱元璋父子二人,彼此对视。

    朱标眼中的愤怒,溢于言表。

    老朱默然。

    朱标是个孝顺的孩子,虽然他们父子之间常常因为意见不合有争论,但老朱从没有见过,朱标会如此不客气的质疑自己。

    他眼中的怒意,明显已经在爆发的边缘。

    朱元璋不动声色,说:

    “你在质疑朕?”

    “当年父皇跟儿臣说过那件事的真相,常茂的案子本不应该被翻出来。

    一、他死有余辜,张家弟弟是在自卫。

    二、当年父皇也对那场事件也有定论。

    父皇此番重启此案,不是想要办案,而是要找借口杀人!

    儿臣就是想不明白,您为什么会如此?”

    老朱神色不变,只是淡淡道:

    “这点你不需要知道,且,你注意下自己的言行,须知朕办这件事,也是为了你……

    你家媳妇已经知道了张异和常茂的事,难道你不希望给她一个交代?”

    朱标板着脸道:

    “父皇,常茂如何能与张家弟弟相提并论,且太子妃并非不讲道理之人,她弟弟不对,那就是不对。

    而且就不说道理,只谈利益,难道张家弟弟还比不过一个妇人?”

    朱元璋闻言,微微颔首。

    自己家的儿子能伶的清是好事,至少不会跟常遇春一般,被一个妇人控制。

    只是他心中的打算,却不准备跟朱标说。

    朱标见他不松口,继续道:

    “父皇,身为人子,本不应该言父过。

    父皇的心结,儿臣心知肚明。

    可父皇可以杀天下人,唯独不能杀张异!

    张家弟弟,他本可以不牵扯着朝堂中事,是父皇一步一步,将他拉到这场旋涡中。

    如今您若因为忌惮他,而准备对付他,儿臣坚决反对……

    此行,于公,非明君所为。

    于私,您也辜负了张家弟弟对您的信任,

    他给我大明带来多少改变,难道您没有看在眼里?

    难道,您只是因为心中小小的猜疑,就要抹杀这份延续了十几年的情分?

    父皇,您这样,良心不会痛吗?”

    “闭嘴!”

    朱元璋似乎被朱标说中痛处,直接拍案而起。

    君臣,父子。

    他和朱标怒目对视。

    朱标在这个问题上,一点都不曾退让。

    老朱深吸一口气,指着御书房外边。

    “给朕滚出去!

    你还不是皇帝,也轮不到你教朕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老朱很少对朱标发这种火,尤其是在朱标长大之后,他处事进退有度,朱元璋对他满意多过于不满。

    父子二人这才惊觉,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大吵过了。

    朱标深吸一口气,转身就走。

    留下朱元璋站在那里,怅然若失。

    “当皇帝,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容易!

    有些东西,必然需要取舍!”

    朱元璋喃喃自语,他的眼神也逐渐变得坚定起来。

    朱标和皇帝这一闹,闹得那些伺候皇帝的太监,跑得更远,压根不敢靠近。

    “让离青陌进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