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章 不忘初心,北伐不会赢(4 / 5)  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明哲保身。

    这些年胡惟庸已经逐渐完成了一人专权。

    只是再次重提这件事的时候,胡惟庸却提出来:

    “不若,让汪相在此执掌大局,本相提前前往顺天府?”

    “胡相……”

    胡惟庸的提议,让所有人都吓一跳。

    他主动去顺天,这是要让权给汪广洋?

    要知道,如今整个大明最重要的,却不是迁都的事,而是漠北的北伐战争。

    徐达和蓝玉,朱棣他们,正一路扎进漠北。

    中书省身为朝廷的中枢,保证后勤的调动,也是极为重要的任务。

    这件事,如果处理得好,这诺大的军功,二人也能分得一份。

    毕竟有李善长的前车之鉴,大家伙也看到了文臣拿军功封爵的先例。

    汪广洋已经是忠勤伯,难道胡惟庸不想利用好这次关系,弄一个爵位?

    “胡相,在北伐的关口,这中书省的具体事务,可需要你定夺!”

    汪广洋感觉有一丝不对劲,用言语试探胡惟庸。

    胡惟庸道:

    “战场上的事本相又不懂,相比起汪相,本相在这方面实在不熟!

    本相觉得,我还是处理自己擅长的事情,迁都乃是内政,本相将这件事处置好更好!

    至于北伐后勤的调度,还望汪相多多上心!”

    汪广洋闻言,只能拱手,初步答应了胡惟庸的请求。

    “既然如此,咱们就去跟陛下说汇报吧!”

    胡惟庸站起来,也不管其他站他这边的官员投来问询的表情。

    汪广洋和胡惟庸出了中书省,去往皇宫。

    路上,汪广洋还有不解。

    “胡相,我怎么都想不明白,你该去顺天?”

    他再次提出自己的疑问,胡惟庸是什么性格,身为同僚的汪广洋最为明白。

    这家伙得了李善长的真传,就连那没有容人之量的脾性都学了去。

    中书省早就成了他的一言堂,若非自己退让,他们早就打起来了。

    可是,胡惟庸主动去顺天,等于将权力分给他……

    “汪相,本相这么做,也有我自己的私心……”

    胡惟庸转头,认真回答:

    “刚才本相说的话,是句句真心,但如果汪相还有疑惑,本相还可以多说一些!

    汪相不觉得,最近陛下对我有些意见?”

    汪广洋闻言一愣,旋即沉默。

    老朱自从被张异提示之后,虽然没有完全采信张异的话,却对胡惟庸多了几分心思。

    这种不经意的注视,瞒不过其他人。

    老朱没有说是为什么,大家也在猜。

    但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朱元璋有些怀疑江郎案跟胡惟庸有关。

    没有证据是一回事,但江郎案能牵扯到户部,就肯定有人在想,这件事会不会还能顺藤摸瓜。

    而瓜藤能摸到哪?

    户部之上,就是中书省了,中书省谁掌控,必然是胡惟庸。

    汪广洋还曾经庆幸过,自己的不争恰恰给他省了许多麻烦。

    如今听胡惟庸提起,他信。

    “这种事,你让本相如何自证?

    本相左思右想,大概是陛下对我不满了!

    也许陛下想看看,汪相你的表现……”

    汪广洋:……

    胡惟庸的这套逻辑好像也没毛病。

    汪广洋上次当宰相的时候,就是因为不作为被老朱提到浙江区当平章政事。

    这次老朱希望他有所作为,似乎也合情合理。

    既然胡惟庸要避风头,这功劳他不接也得接着。

    所以,他只能作揖,算是谢过胡惟庸。

    ……

    “胡惟庸此人,不像张异说的那么不堪……”

    等汪广洋和胡惟庸离开,朱元璋对朱标说道:

    “他此去顺天府筹划,一去就是一年多!

    这一年多的时间,等于将京城的权柄全部放出去。

    如果汪广洋有心,他这一年可以做出许多事……

    不管他是不是因为朕在查他,他不得不离开。

    但就是此事,也能证明他是个懂取舍的人!”

    朱标见老朱对胡惟庸极尽夸奖,回道:

    “父皇,可是中书省的事务,一直都是胡惟庸在管,他去了会不会……”

    “不会,朕看着,出不了事,且汪广洋能力不弱,他只是不争,并不是平庸!

    朕之所以同意,也是想看看汪广洋的表现!

    至于胡惟庸,放他走也好!

    他走了,群狼无首,朕也好去梳理梳理他的关系……”

    ……

    “胡相,您真的要去北方?”

    深夜的宰相府,凌说冒着危险,来到了胡惟庸面前。

    他上来就很着急,质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