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皇帝也视而不见,这件事反而会让对方警戒……
不过,沈万三很难挺到皇帝出手了,这货太肥了,就算他想藏起来也未必藏得住……”
朱元璋若有所思,此时马车已经到了他们经常停留的地方,观海书局。
三人下车,走到后院,朱标去处理生意上的事,朱元璋和张异继续聊。
“你觉得沈万三,是否无辜?”
“这个就要问叔叔了,在陆上,沈家人的风评还是不错的,可在海上,谁知道他们沾了多少血?
当然,也不能冤枉人家,确实也有老实本分做生意的……”
张异不吹不黑,自认为非常客观的回答了老朱的问题。
朱元璋心里有了主意,关于这个沈万三,朱元璋想要见一见。
虽然已经有了放弃杨宪的心思,但他真想知道,杨宪到底在下边赚了多少钱?
“我明白了!”
老朱见沈万三,并不需要张异去引荐,他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
他话锋一转,问起张异的现状,张异回了几句,二人聊到一件事。
“太仓市舶司关了,这海禁可能要提前了……”
张异给老朱提了个醒,这太仓市舶司的关闭,代表着皇帝提前开启了海禁,这历史的蝴蝶效应,终究也敌不过历史的惯性。
张异听到海盗案的时候,也曾经想过老朱会不会改变海禁的想法。
可是朱元璋终归还是走上历史应有的轨迹。
不过海禁的开启,并不是说一道政令下去,就马上关上……
从原来的洪武三年关闭太仓市舶司开始,到洪武七年广州、明州、泉州市舶司的关闭,才算是海禁真正开始。
当然,大明的海禁,其实官方和海外保持着一定的贸易,只是禁止民间出海。
也就是说,那些江南富户最大的财富来源,将随着皇帝一道政令,烟消云散。
也许有不信邪的,还会走私。
但随着朝廷的禁令逐渐严苛,这些人最终只能屈服。
朱元璋被士子记恨的其中极大的一个原因,这海禁大概也是跑不了的……
断人财路,杀人父母!
江浙一带乃是文兴之地,后世的读书人不戳老朱家的脊梁骨才怪。
朱元璋也是默然,他也犹豫过要不要开始实施海禁,可是清明大捷之后,他越发觉得大明准备不够。
与其在海上疲于奔命,不如养精蓄锐几年,等美洲的船队回来,等大明的水军战舰下水……
“只是这海禁政策下来,大移民也要开始了!
叔叔您提前跑了,其实算是运气不错……”
“大移民?”
朱元璋盯着张异久久不曾言语,这个想法在他脑海中刚成型,这家伙也知道了。
“海禁之后,移民是必须得,尤其是浙江这类地方,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百姓要靠农耕过活,实在太难了!
非沿海的地主喜欢出海,而是土地限制,大家不出去就没有活路!
现在皇帝禁了海运,接下来可不要移民了?
南直隶可是有不少地方田地都荒芜了,村落也消失了。
就从休养生息的角度来说,移民也是必须的……
说不定,皇帝还想往北方移一点人,这要动的人可能就更多了……”
朱元璋静静听着张异一个人说:
“从天下安定的角度来说,杀一批富户确实能减少阶级矛盾,这天下的矛盾基本来源于富人和官僚兼并土地,不过皇帝杀了这批人,释放出来的土地依然不够上海禁带来的损失……
就浙江,福建等地,如果不能靠海上贸易,百姓苦……
将无田无地的百姓转移到田地荒芜的地方,也算是一种策略!”
朱元璋问:
“那未来呢,等天下安定之后,这些地方的百姓不也一样还是面临无田可耕的惨状?”
张异回:
“如果那时候朝廷没有解决的办法,自然是改朝换代呗,一个朝廷养不活治下百姓,百姓造反不是自然而然?
农业为主的社会就是这样,除非朝廷把工商业发展起来,让工商业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
不能解决温饱和就业问题的抄代码,肯定要改天换地。
咱们出海若能带回番薯、土豆等物,也许可以为大明续命几十年……”
朱元璋若有所思,他已经明白自己应该如何抉择了。
海禁必须执行,这是国策,而在这之前,正如张异所言一般,先将那些养着海盗和逃税的商贾士绅清理一遍,再执行那移民之策。
“只是杨宪这般胡搞,可能有许多不该死之人当死,而该死之人,却要逃过一劫了!”
张异不忘感慨一句,老朱心头一动:
“他们这般胡搞,怎么就没有人告状?”
张异道:
“肯定有,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