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寻来耳目。
而在遇见张异之后,检校其实还逐渐承担起一个责任,那就是为皇帝引导舆论,此为口舌之权……
如果父皇还不满足……
那朱标就嗅到一股危险的味道了。
“父皇,您这是要将检校,变成另一套朝廷……
父皇安知,这套系统不会反噬您自己?”
老朱闻言,便自私思量起来。
“官官相护,朕的政令行下去,不知道有多少能完全执行!
苏州案本来不该发生,朕本来可以凭借苏州的海盗揪出更多人……”
海盗案,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如果运用的好,确实可以削弱地方势力,收上一大笔赋税。
哪怕他还是吴王时期,去找那些人“借军费”,他也不曾如此明目张胆过。
可是,老朱不信任底下那些人。
检校传回来的消息,光是往杨宪府上走动的人,就有不少……
杨宪!
朱元璋冷笑,他在纸上写上他的名字,用红色的朱批勾去。
有朱标着一打岔,差点诞生的锦衣卫,终究还是皇帝把这个想法压下去。
经历过奉天殿一事之后,杨宪打压异己的行为终于有所收敛。
不过,他的权柄因海盗案还是大了许多。
尤其是地方上,不得杨相点头,许多地方官都难逃其咎。
……
“已经杀了三千人了,
这还不算被连坐的百姓……”
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情况下,但凡跟海盗案有些沾边的人,都选择闭门不出。
老张同志这几日,也安心在家中养病。
不过张异反而比他老爹活跃,他送老爹回去之后,第二日就去徐府登门拜谢。
与谢氏有过一番对话之后,他又去了观海书局。
从高见贤口中知道黄家父子没事,张异吁了一口气。
老黄家能在这场浩劫中逃过一劫,这还得益于老黄的高瞻远瞩。
他从去年就布局来应天定居,又听劝去北方置业……
张异还记得,为了黄大哥,这叔叔好像还科举移民了……
也是这波操作,大概老黄在吴地的产业不算多了,加上送黄英他们出海!
这大概是能逃过一劫。
身边人没事,张异很开心,他去许存仁府上看望刚被刑部放出来的许存仁,却遇见了孔讷。
老孔家自然和这场风波一点关系都没有,也没有人会为难孔讷。
两个人从许存仁家出来,因为许久不见,张异干脆换了俗服,两人去外边吃饭。
席间,孔讷冒出这句话,张异本想笑他没有见过世面,比起空印、郭恒案、胡惟庸、蓝玉这洪武四大案,海盗案还差远了。
不过一想到三千人,那也是血淋淋的生命,张异低下头,陪着孔讷默哀。
就算是在江浙,南直隶和福建等地,真正参与到海盗事业中的商人和地主毕竟只是少数,可怕的是因为宗亲关系联系起来的人,再加上大明律连坐的人。
不过他也明白,这件事应该也要告一段落了。
朱元璋虽然想杀人,也要考虑到会不会激起民变。
“你家山东那边,死的人算是少的……”
沿海地区的富户,有一个算一个,基本屁股都不甚干净。
不过北方确实比南方少了不少,这点张异承认。
两人随口聊着,却遇着一熟人。
能在醉仙楼中出没的人,自然是陈珂。
“原来是孔公子,张小弟也在……”
陈珂见着孔讷,自是过来打招呼。
张异见他从包房里出来,笑道:
“陈掌柜这是招待哪路神仙?不知最近生意如何?”
比起孔讷的客气,陈珂也愿意跟张异说话:
“张小弟你就别提了,老哥哥我最近的生意可是一落千丈……”
“怎么?”
张异和孔讷来了兴致,询问道。
陈珂叹了一口气说:
“这外边风雨飘摇,人心惶惶,这哪有人还有心思光顾老夫的生意?
今年拍卖行里的主顾,如今倒是有一半去了黄泉……”
说来说去,还是海盗案影响,二人恍然大悟,对陈珂的困境颇为同情。
天下富户,不说大半,一小半来自于沿海的富户那是肯定的。
种田能赚几个钱?
海外贸易才是暴利,那些赚到钱的富户,来应天府消费,自然给陈珂这种人赚的盆满钵满。
可如今皇帝杀杀杀……
杀的可都是他生意的主顾。
陈珂郁闷不奇怪,最近他生意里最赚钱的,居然是手下的金陵书局。
听着陈胖子抱怨,孔讷自是安慰一番,不过他嘴笨,也没有多大作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