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8章 科举改革,轩然大波(2 / 3)  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他有足够的价值让朱元璋只能忍着怒火被他黑……也有足够的立场让朱元璋相信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客观的!

    也许皇帝都没意识到,在认识张异这短短几个月,他本人都改变不少。

    “来人,将这份东西,给中书省送过去……”

    朱元璋见朱标也看完许存仁的奏疏,喊来太监将奏疏送往中书省。

    不久之后。

    中书省的官员们,已经看到许存仁的奏疏。

    科举事关为国选才之大事,虽然如今恩科未开,可是这件事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关于开科的情况,就算中书省也一直在推进。

    许存仁因为科举的事,跟皇帝闹出了不小的风波,

    他的改革方案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重视。

    只是大家看到算学入科举之事,大部人人脸色大变。

    “许存仁这是胡闹……”

    “算学入科举,这是哗众取宠的行为!”

    许存仁的提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安静的中书省变得人声鼎沸。

    “算学入科举,他许存仁是打算恢复唐朝旧制?还是恢复王安石的太学三舍法?”

    “许存仁的提议,可不止这样,他要将算学和经学并列!”

    “大逆不道,虽然算学也是君子六艺,然圣学与算学,如何能相提并论,一者如枝干,一者如细枝,不行,我要给皇上上奏疏!”

    在乱哄哄的中书省,李善长一直冷眼旁观,坐看官员们群情激奋。

    他和其他人不同,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他明白一件事,至少朱元璋将这份东西送到中书省,就代表老朱至少心里是认可的。

    对于科举的事,李善长自己有自己的看法……

    他是文官之首,也是未来的勋贵……

    他的立场跟其他人有所不同。

    “诸位大人稍安勿躁,陛下又没有定夺,你们急什么?”

    其他人才反应过来,纷纷询问李善长:

    “李大人,这件事您怎么看?”

    “陛下既然将东西发到中书省,至少代表他有这个意向,我建议诸位大人还是回去好好想想,再决定怎么写奏疏!”

    李善长自然不可能直接表态,而是将问题推出去。

    那些官员也觉得有理,这件事就暂时放在一边。

    只是下朝之后,关于科举改革的事,由中书省蔓延到整个大明官场。

    上至宰相六部尚书,下到南京府下个县城的县令,都加入关于科举的讨论之中。

    “算学,是什么?”

    “学经学时间都不够用,哪来的时间去学算学!”

    “许存仁老糊涂了,还是被皇帝逼得没办法,所以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

    “说起来,算学也是六艺之一呢?”

    “旁枝末节……”

    关于科举,几乎牵动了天下学子心,

    许存仁因为推出这个改革,几乎成为全民公敌。

    无数的奏疏从四面八方,朝着皇宫汇聚而去,大多数都是反对科举改革的,而有少部分表示中立的声音,也被湮灭在批评的声浪中。

    ……

    几日后,国子学!

    张异用手托着下巴,无聊地看着窗外。

    他耳边,都是关于科举改革的讨论。

    “都是你出的馊主意,先生都被骂得不敢出门了……”

    孔讷回过身,对坐在自己身后的张异抱怨道。

    张异也无语,这件事的阻力比他想象中还要大呀,无论是他,还是许存仁,都低估了动科举的严重性。

    其实历朝历代科举改革,皇帝很少会以这样的方式去推动讨论。

    一般来说,君王怎么定,群臣怎么遵从。

    反对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存在的。

    可这一次,老朱在得了许存仁的提议之后,也不表示同意还是拒绝,而是交给中书省讨论。

    他暧昧的态度,其实才是助长这次全民浪潮的罪魁祸首。

    而在这次反对声浪中,首当其中的自然就是提出方案的许存仁。

    他在事情发酵的一开始,就被百官围攻,关于他的黑料,或者制造的黑料,都已经满天飞了。

    声称要跟他划清界限的人,也有不少。

    就算在国子学中,学子对许存仁也颇有意见,

    算学虽然在两宋之时达到了巅峰,可它终究是个不入大雅之堂的东西,

    大家十年寒窗苦读,学的就是经义,你告诉我靠算学,别人不喷你才怪!

    老许虽然自认为没有私心,但还是只能选择装病避避风头。

    “先生在家估计一边看《传习录》一边骂你!”

    孔讷的声音有些幸灾乐祸,不是针对许存仁,而是针对张异。

    张异从沉思中回过神,道:

    “离八月不远了,我听说北方咱们的军队推进很快,说不定还不用八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