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九十一章 也许只是用错了地方(3 / 3)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新入行的要好,做官也是一样的道理,做了十年的官,自然要比刚做官能更好的处理政务,当然,不乏年少的天才,但这样的天才终究是少数,咱们没必要纠结。”

    “也有在年老时突然开窍,或者年老时才开创一番事业的大器晚成之人,但这些依旧是特例。”

    “我们既然在讨论这件事,那必然得去讨论普遍的情况,大叔,宋大人我们这么说没问题吧。”

    苏璟看向朱元璋和宋濂,有理有据的说着。

    朱元璋点点头:“没错,特例不可取,普遍情况才有讨论的价值。”

    “仁远伯此言有理,无论是年少有成还是大器晚成,都不是大多数人该有的情况。”

    宋濂亦是点点头道。

    苏璟说道:“很好,既然这一点你们认可,那我的意思就很明白了,这些半百之年才好不容易中举的读书人,用来在当官积累经验的时间,就要比年轻的举人少很多了对不对。”

    “而他们耗费半生终于中举,也正说明了他们在读书一道的天赋上,真的没有达到顶级的程度,当然他们的才智毋庸置疑肯定是无比优秀的。”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才智,有可能只是用错了方向,若是能够用对方向,他们就能发挥他们最大的价值。”

    这就是苏璟想要做的事情了。

    能够考中举人的读书人,脑子肯定都是佼佼者。

    这些人的头脑,用来一直学习圣贤之言,论什么文章内政,是真的太浪费了。

    这样的脑子,往科学的方向发展一下,必然能大大促进科学的进步!

    科学,肯定不可能是靠苏璟一个人能搞起来,中国古代历史上,也不乏出现了许多的科学研究者,他们研究的东西并不比西方的差,也不比西方的晚。

    但为何会出现落后呢?

    那是因为没有出现科学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这样的环境,首先就是得有足够的科学研究者。

    “仁远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怎么能说是用错了地方呢?”

    宋濂立刻反驳道。

    他的思想里,读书就是唯一切最高的东西,干其他事情才是浪费。

    但朱元璋不一样,他作为皇帝,一直以来都很看重官员的实务能力,他本人也是个务实的人,能让大明变得更强盛那就是值得支持的。

    苏璟的这些话,也不是空口白牙,而是真的有实际例子支撑。

    农学院里,读书厉害的人可不多,但偏偏就让大明的粮食产量大大的增加,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朱元璋看向苏璟道:“苏璟,你所说的对的方向,是什么?”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