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三章 高祖斩蛇,平帝还命(2 / 3)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没错,《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言,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赤帝指的便是汉高祖刘邦了。说明汉高祖刘邦乃是天命所归。”

    《史记》朱标还是学的很认真的,内容也记得很清楚。

    “不错。”

    苏璟点点头道:“那牛懿,你真的相信天命吗?你认为汉高祖刘邦能够推翻暴秦,建立大汉是因为所谓的天命吗?”

    这话若是问普通人,或许立刻会有一个肯定的回答。

    但朱标跟在苏璟身边已经学习了所有,从事物的现象到本质之间,他已经学会了去寻找规律。

    而且,朱标还是朱元璋的儿子,早在朱元璋吴王时期就已经是世子的儿子。

    大明是如何建立的,他是看着的。

    天命?

    朱标摇了摇头道:“苏师,学生以为,汉高祖刘邦的成功,是因为暴秦无道,而刘邦顺应民心,方能夺取天下。”

    百姓的重要性,是朱元璋时常向朱标强调的。

    可以说,在对于百姓的重视上,朱元璋在历代皇帝中,也是排的上名号的。

    当然,重视不代表他就能让百姓过的最好。

    苏璟看着朱标,眉头一挑,说道:“你看,你这不是都知道么。”

    “所以呢,说白了斩白蛇起义这件事,就好像你挪炼丹炉一样,在传播之中,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那我再考考你,为什么这斩白蛇起义的事情,会演变出这些传言,甚至是神话出来。”

    听着苏璟的问题,朱标立刻开始思考起来。

    片刻之后,他回答道:“苏师,学生以为,这是百姓对于汉高祖的崇敬,他们自发的将自己的想象套在了汉高祖的身上。”

    “汉高祖推翻暴秦,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他们去赞扬汉高祖。”

    朱标从百姓的角度上去解释了这件事。

    苏璟吃了口菜,说道:“有一定的道理,但《史记》为何要这样记载呢?作为一本记录历史的典籍,难道不应该公正客观吗?”

    不同于百姓的说法,史记那是官方的记载。

    朱标想了想说道:“也许这件事是真的呢?赤帝白帝之说,学生以为是有可能的。”

    终究是还是科学学的时间太短了。

    苏璟看着朱标继续问道:“那我再问你,这赤帝白帝的说法,是刘邦斩完白蛇之后就有了呢,还是后来才传出来的。”

    “说的直白点,赤帝白帝是刘邦亲口对别人说的吗?有旁观者吗?”

    朱标摇头道:“苏师,这肯定无从得知了。”

    汉朝的事情,距离现在都过了千年以上了。

    苏璟笑道:“所以,我们不论真假,想想这件事记载在《史记》上,对于汉高祖刘邦有什么好处吗?”

    不论真假,只想好处。

    朱标被苏璟这波操作搞的又有点迷糊了,但他还是照着苏璟的思路想了下去。

    “苏师,学生懂了,这是让天下百姓都认可汉高祖,汉高祖乃是天命之人,大汉的建立是命中注定。”

    朱标兴奋的朝着苏璟说道。

    但只是片刻之后,他又道:“可是《史记》完成的时候,是汉武帝时期啊。”

    “这时候的汉高祖刘邦,早就死了。”

    刘邦死了,还要这认可有什么用呢?

    苏璟说道:“但刘家还在,汉高祖刘邦越是神秘,越是天命所归,那刘家的位置就越发的稳固。”

    “汉武帝就真的只是为了赞扬他的曾祖父刘邦吗?皇帝这个位置,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刘家的位置。

    也就是皇帝的位置。

    天下共主的位置。

    朱标只觉得心神一震,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在苏璟的讲述下,却是蕴含着如此的深意。

    但偏偏仔细想,和苏璟讲的是一般无二。

    “所以,苏师,这也叫做迷信吗?”

    朱标朝着苏璟问道。

    苏璟摇头道:“这叫制造迷信,用这样的手段,去控制愚昧的百姓,稳固自身的地位,这可以算得上一种舆论的用法,尽管看起来时间跨度有些长,但效果却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的成形。”

    “配合上其他的手段,比如白马之盟,定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让刘姓成为正统,直到现在,我们不还是自称汉家天下么。”

    “你说说,这刘家是不是有够高瞻远瞩的,大汉距离过去都这么多年了,我们还叫自己汉人呢,明明是始皇帝嬴政创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现在没人说我们是秦人吧。”

    苏璟侃侃而谈,这些东西倒不是他在什么正统的历史读物上看的。

    前世各种乱七八糟的解读太多了,苏璟偶尔也会看看,觉得有点道理的就记在脑子里了。

    这会用来和朱标吹吹逼,那是正合适。

    果然,听着苏璟的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