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三十七章 《永乐大典》(求订阅,求月票)(2 / 3)  我在1988望父成龙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就随意拿起一本相对而言比较完整的书籍,然后开启了时间修复。

    一秒钟过去了,没什么反应。

    十几秒过去了,还是没什么反应。

    季成沉住性子,结果五分钟过去还是这样。

    “我靠!五分钟相当于能让物品时间倒流二十五年都没什么反应?”

    他当下都准备停下了。

    可下一刻书籍渐渐有了一丝变化!

    书页渐渐变得稍微完整了一些。

    “诶,有变化了!”

    季成凑过去仔细观看,发现最上面写着的文字比较清晰了一点,最右侧写着“永乐大”三个字。

    “永乐大?”他眨眼道:“该不会是永乐大典吧?”

    随即他自己都感觉到滴笑皆非,怎么可能啊,永乐大典都遗失多少年了?据说乾隆时期就只剩下副本九千多册了,正册更是早在明仁宗之后就不知所踪,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

    不过因为时间修复起了作用,他还是坚持了下去。

    又过了五分钟左右,这本书变得越来越完整了!

    终于,在时间修复第十二分钟的时候,这本书完全恢复了,虽然还显得有点破旧,但已经是完整的书籍。

    而此时,季成终于看清楚上面写着什么内容了!

    最右侧写着“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三百四十五,六模”几个繁体大字,左侧除了一开始的“乌”字比较大之外,剩下的字体都很小,则是写着“洪武正韵汪湖切黑也”等一系列的内容!

    “卧槽!永乐大典?”

    季成眼珠子都瞪圆了,真的无法相信朱成玉拿来的这些数据是传说中已经遗失的永乐大典!

    他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赶紧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这本书籍,发现书衣是用多层宣纸硬表,最外面还包了一层黄绢,有点像现代的精装书,是可以立起来放在书架上的,这种书籍古代称之为“包装书”,再加上书很大,字头是大字,正文的字号也不是很小,相当于现在的一号字,不正是跟他之前在网上看到欧洲拍卖的永乐大典原本一模一样吗?

    “嘶,如果是永乐大典的话那太珍贵了!”

    季成有点不太确定是不是,毕竟他专业水平很低,想了想,拿起手机拍了一张照片给程师傅发了过去:程总,你看看这本书是永乐大典吗?

    信息发过去没多久,程师傅直接打电话来了!

    季成接通道:“喂,程总。”

    程师傅一惊一乍道:“哎哟我去,老板,看图片真像是永乐大典,你能把实物带到公司里给我看看吗?”

    季成现在也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籍到底是不是永乐大典,便道:“行,我现在就过来。”

    “好,等你。”

    挂断电话。

    季成赶紧把箱子关好,然后吃力地捧到了楼上卧室的衣柜里锁好。

    随即他才放心开车去公司。

    ……

    古今艺术公司里。

    季成一过来就去了程师傅的办公室里。

    两个人关起门来研究这本书籍。

    程师傅看的眼睛都在放光了,语气哆嗦道:“这……这真是永乐大典,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这是模字韵湖字册,珍贵,太珍贵了!”

    季成眨眼道:“你怎么确定这是真迹的?”

    程师傅小心翼翼地捧着书籍,“永乐大典采用包背装,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表,外用黄绢,封面书签和方签……也叫作卷签的位置、比例是固定的,而且是两层,书签先是一层蓝绢,上面是小一号的黄绢,上题永乐大典四个字,下注卷数,封面右上为方签,也是蓝黄两层,上题某韵,次行题隶属该韵的本册次第,这些书籍都符合。”

    季成微微颔首听着。

    “其次,永乐大典开本宏大,单册高五十点三厘米,宽三十厘米,板框高三十五点五厘米,宽二十三点五厘米,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尾,朱丝栏,全都是手绘。”程师傅专业知识非常精通,还讲了一点小趣事,“手绘这么多板框如何能保证速度和质量呢?咱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板框四周等都有针眼,当是一叠纸张按尺寸扎眼固定后再手绘,工艺非常好啊。”

    季成恍然大悟。

    程师傅还在介绍,“第三,永乐大典全书据说三点七亿字,用朱、墨两种颜色写成,除标题首字用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楷书台阁体,嗯,清代称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抄写过程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有些采用挖补,但技术极高,需透光或看纸背方可鉴别;另有避讳等原因则是用贴黄的方式,这些也都符合。”

    “最后。”程师傅说道:“《永乐大典》的副叶或护叶,有被裁切的现象。另每册《大典》末叶均为嘉靖时重录官的署名叶,此叶没有行格,署名共占六行。现存《大典》本最后署名叶除后来补录的以外均有被裁切的痕迹。据乾隆年间内府档桉所载,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ah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