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0章 陈冠东的豆丁坦克(2 / 3)  全球废土:从废弃基地开始升级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但像这样的坦克,没有什么防御力可言,外层的铁皮太单薄,枪械都能够对它造成威胁。

    甚至M2重机枪,经过密集的火力倾泻就成功将94式轻型坦克给打烂过。

    不过好在现在才是刚开始,这些小豆丁们全都是退役的货。

    看到这里,陈冠东又把自己的手放在了隔壁那个明显大一号的坦克上面。

    一道系统面板瞬间显现出来。

    战斗全重  7.4吨

    车长  4.38米

    车宽  2.07米

    车高  2.28米

    引擎直列6缸风冷式柴油机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8/26  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250  千米

    乘员  3人

    火力装备  37毫米  Type  98  L/37  ;  2x7.7毫米  Type  97  MG

    弹药  37毫米:119发;7.7毫米:2940发

    装甲  6-12毫米

    爬坡度  30-40度

    通过垂直墙高  0.60米

    越壕宽  2.00米

    涉水深  1.00米

    95式轻型坦克,由重工于1934年生产,是轻战车中品质、性能最好的一款。

    九五式轻战车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并伴随车辆快速前进,可以快速攻下敌人的据点。

    95式轻型坦克的自重为6.7吨,战斗全重7.4吨,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机枪手),车长4.3米,车宽2.07米,车高2.28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珑”。

    由于和九四式坦克很像,也被叫做大豆丁坦克。

    不过,95式轻型坦克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柴油机为动力装置。

    在89式轻战车的基础上加厚了装甲,战斗全重增加到11.5吨,便制成了89式中战车(中型坦克),成为“第一种国产战车”。

    1932年,研制出92式重型装甲车,用于装备日本的“骑兵战车队”,遂行侦察作战任务。

    但这种装甲车的主要武器是1挺13毫米重机枪,火力较弱,而89式中战车的机动性又较差。

    于是,军方想研制一种兼有92式装甲车的机动性和89式中战车的火力的轻型坦克。

    随后,在一次战争当中,军方更意识到,要尽快研制出一种“步兵战斗用轻战车”,以代替性能已显落后的89式轻战车,这就是95式轻战车的发端。

    重工公司先期制成了A、B两种制式样车。随后,又综合它们的优点制成了正式样车。

    随后依托骑兵学校和步兵学校,进行了射击试验和700千米的行驶试验,证明其性能良好。

    但战斗全重超过了预定的6.5吨,达到了7.5吨,最大速度也未达到指标。

    经过减轻重量的修改设计后,制成了第二轮样车,试验时,最大速度曾达到了46千米/小时的较高速度,满足了军方的要求。

    又经过局部修改后,定名为95式轻战车(轻型坦克)。

    在总体布置上,95式轻型坦克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如:总体上的“小巧玲珑”、整车的高度较高、炮塔位置偏左、车体侧面“鼓大包”、“歪把机枪”等。这些特点,从侧面和顶部的照片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作者ps:之后我会放图片)

    无疑,这些都是总体布置上的需要。

    从顶视照片中可以看出,炮塔位置偏左和车体侧面“鼓大包”,是紧密相联系的。

    由于动力-传动装置的位置偏右,而传动轴又通过战斗室,致使整车的高度增加;而为了不使整车的高度过分增加,又不得不使炮塔的位置偏左布置。

    由于车体的宽度不足2米,变速箱在车体前部,动力舱在后部,中部的战斗室要布置下3名乘员、炮塔、火炮和弹药等,显得十分拥挤,不得已,只好将战斗室的两侧鼓出一个弧形大包。

    至于“歪把机枪”,也是同一个道理。

    将95式轻型坦克定位为“支援步兵用战车”,这样,在主炮面向前方的同时,也要有向后的火力。

    但是,炮塔的轮廓很小,不可能在正后方布置一挺机枪及机枪手的位置,只好将机枪侧向一个角度,成为“歪把机枪”。

    看来这些奇特的布置,还是很有名堂的。

    战车上的动力装置在当时有过一场大辩论。

    一种意见认为,应当采用通用的汽油机;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大胆地采用柴油机。

    后者的意见认为,采用价格相对便宜的柴油。

    更重要的是,战车上用柴油不易引起火灾。

    辩论的结果,后者占得了上风。

    柴油机派还认为,战车上的柴油机应该是风冷式的,以避免水冷式的保养麻烦、冬季易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