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年,当时荷兰人为了抵御英国殖民者修建了一座高墙,后来被英国人拆掉命名为wall street。
如今整个曼哈顿鳞次栉比,穿梭于楼宇之间,敦实古朴与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交相呼应,时不时一座精美典雅的哥特式教堂和古典主义的博物馆让你顿时充满敬意。
从帝国大厦俯瞰,整个曼哈顿规整考究的布局尽收眼底,流动着的黄色出租车把石砖色的建筑群切割成一块块街区。
从布鲁克林桥的最南端走到最北端,你可以尽情欣赏整个纽约刚柔并济的天际线,这座建成于1883年的大桥到处展现着钢铁的既视感,硬朗的线条与远方神圣的自由女神像隔河相望,彰显着坚实而不可侵犯的雄心。
在纽约,百年以上的建筑随处可见,笔挺敦实的承载着同样百年以上的商业品牌,足以见得这座城市现代化历程的深远。
曼哈顿街区,这个地方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是闻名遐迩,但是是因为乱而出名的。
对于华夏和米国之间的差异,大部分都可以在历史、体制、宗教等方面找到答案。
当然纽约只能代表米国的一部分,比如纽约的公共交通很发达,但米国其他地方的出行基本都是自己开车。
再比如在纽约你可以晚上出去玩到很high再回家,但在其他很多城市,安全是个大问题。
其实纽约已经算是米国的城市之中,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了。
当然,前提是不但半夜的去曼哈顿的那些街区。
现在的张伟至少是没有打算去的,只想着去时代广场帝国大厦那些地方简单的看看。
其实自己现在就算晚上出去了,由于劳动者对于社会福利的多年争取,不加班变成了一种普世价值观,所以大部分的店晚上也都关门了。
进而电视便是米国人家庭最重要的娱乐设施。
所以晚上的时候,也就只有那么两三个地方仍旧有非常多的人。
其实张伟现在也没有什么太好的选择,只能去那里逛逛了。
纽约有很多公共设施都很老旧,而且还没有任何准备修缮的迹象。
比如地铁,和国内来比可以说是脏乱差,电线裸露,室内软装几乎没有(除了像华尔街站这样个别的旗舰车站),而且由于纽约地铁是24小时运营的。
所以每天早上你都会看到好多个homeless聚集在半个车厢睡觉,空气混浊刺鼻。
在一个发达国家的核心城市里,这样的坏境让人很难以理解。
可是由于初来乍到的,这儿也没有什么专车滴滴,大晚上的还在跑。
要是白天的话,可能还会有一些专车,于是张伟也是久违的与民同乐,选择了去做地铁。
这里的地铁路线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起码哪儿都可以去。
只是,这里的地铁,实在是有些太烂了。
首先,地铁修缮的问题与这个国家的体制有关。
代议制使得政府的政策行动都要等到投票通过,预算批复后才可以执行,纳税人这个词在米国的分量很重。
并且乘坐地铁的人基本上是外国人和底层人民居多,所以大部分的人觉得这个东西能用就行,没有必要花巨资修缮或重造。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其弱点是内耗资源。
很容易让米国失去重心,所以几乎所有宣称自由的国家都要辅有宗教来治国。
柏拉图认为实现最普遍民主的先决条件是人人成为哲学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能的是只有无限接近。
相比于欧洲,米国一定不是最民主的国家,但是他却是法律最为健全。
全球化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这其中不乏政治家的高明和既得利益者的专权。
民主是为了防止个人权利被国家公权所侵害,它是一种体制本身纠错的手段。
任何一个国家其实都是在民主与集权之间做balance,包括中国的发展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关键角色。
米国这个国家好在,既有民主的包容,又有集权的力量。
这里就要说到其包容的限度,同时也可以解释纽约为什么那么多流浪者。
欧洲高福利的政策会让社会丧失活力,而米国并不是一个高福利国家,所以能一直保持竞争力。
新加坡成为发达国家后一直警惕的就是防止成为像欧洲一样的高福利国家。
事实上在米国,流浪汉只要愿意获得救助,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拿救助拿房子,有病治病,想工作有免费培训,过上稳定的生活。
但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比如就是不想工作,享受好吃懒做,或者吸毒等因素,这种理想化的社会救助也无法拯救他们。
但是即使这样,这个社会也还是会包容他们的,起码不会被驱赶,知乎里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很有意思。
在米国,愿意当猪的可以混点福利被当猪养,有基础有能力更进一步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