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四章 明主(2 / 3)  从伦敦开始的诡异剧场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竟成了无能的表现。

    而古代人眼中,现代人的某些言行举止,则是叛经离道、天地不容,比如:狐死正丘首,古人看狐狸死在外面,就觉得它一定把头朝着巢穴,而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连畜生都不忘本,君子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因此,对待有知遇之恩的人,再怎么表达感激之情也不为过,根本没人会感觉做作。

    旬日?

    听到这里,赵云眼中闪过一丝意动,大丈夫,生不能食五鼎肉,死亦当五鼎而烹,此话虽然过于露骨,但确实道尽了人间真谛。

    试问谁不想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只要不违背道义,他赵云愿拿性命博一个前程,更何况,陆离口中的丁原绝对是位英雄豪杰——

    不避锋矢亲自带兵出征,御敌于国门之外,危难之时更是不惧生死,率领数百骑劫营。

    不正是他一直寻觅的明主吗?

    可惜……

    而赵峻看到自家幼弟神色犹豫,于是扶着矮案,沉声问道:“子龙为何蹙眉?”

    “并州太远,若能留在幽州,便能时常侍奉兄长……”

    “咳咳!”

    这时,赵峻捂着嘴一阵猛咳,妻子樊氏赶忙上前为其抚背,同时对赵云说道:“你兄长知你素有大志,不愿拖累……”

    话还没说完,就被轻推开来。

    “且去,大丈夫生于世间,若不能建功立业,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先祖?”

    然而,赵云心中的顾虑仍未消除,尤其是看到赵峻才说了几句话便体力不支,更加不愿意离开:

    “兄长,都亭侯公孙瓒也是天下一等的豪杰,当初边章、韩遂叛乱,他率三千骑兵将其镇压,如今常年驻守边境,护佑一方平安。”

    果然,说了这么多,赵云心中还是忘不掉公孙瓒。

    此时此刻,旁观到现在的陆离暗叹一口气,毕竟他也无法强留对方,只能慢慢加以引导。

    见无人打断自己,赵云索性将自己的打算尽数说了出来:“云听闻公孙将军拣拔人才,同样不计出身,不仅没有看轻那些走卒商贩,还那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三人定兄弟之誓。”

    “若云招募乡勇前去投军,定然会受到重用。”

    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

    看来赵云依旧打算走历史上的那条路,先投奔公孙瓒,而后转投刘皇叔,做那个两护幼主的五虎上将。

    有缘无分啊。

    一时间,陆离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有不甘、有无奈,亦有祝福。

    可是,这才是赵云,忠义两全。

    砰!

    突然,拍桌声响起。

    惊得陆离站了起来,因为拍案之人竟是赵峻,只见他脸上浮现出一抹不正常的红色,仿佛回光返照之人。

    “你昨夜说要外出游历,便是想投公孙瓒?”

    “你可知他是何人?!”

    这一刻,赵峻气势摄人,令陆离脑中蹦出了一个词:虎死骨立。

    而赵云赶忙起身,似乎不解其意,揖手说道:“请兄长明示。”

    “咳咳,某当年游学时曾与之一同拜入大儒卢植门下。”

    卢植?

    他不是武将吗?

    见事有转机、准备听故事的陆离一愣,他敢肯定自己没有记错,这人是剿灭第一次黄巾之乱的功臣,怎么摇身一变又成大儒了。

    学渣本性暴露无遗。

    事实上,这个时代依旧讲究讲究出将入相,不少读书人的战斗力猛地一塌糊涂,卢植就是典型代表。

    数年前,蔡邕、李巡等人曾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并将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学门口,而卢植主动上书,毛遂自荐。

    正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能参与此等盛事的人,无一不是惊世大儒。

    要知道,卢植可是大汉朝廷公认的文武全才,在担任经学博士、广收门徒的同时,还经常带兵剿匪,从割据一地的土匪,到威胁江山社稷的黄巾贼,他都奉命征讨过。

    完全可以说当世大儒之中,没一个比他更懂打仗的了。

    “昔年,吾与公孙瓒一同拜入老师门下,那时候他已有官职在身。”

    可能是强提了一口气,赵峻说话利索了许多,“但却因难以升迁,遂决定辞官拜师。”

    镀金?

    这个陆离倒是能够理解,卢植名望不低,开了个学院广收门徒,有人希望能学到东西,也有人希望搭上大船、广交人脉,亦或者想要两者兼得。

    “子龙,你可知当时他年纪轻轻已是六百石的官员,为何再无升迁之路?”

    “因母地位卑贱,虽出身贵族,但却饱受排挤!”

    赵云自然不知道这桩秘闻,更他想不通兄长为何要说这些。

    与此同时,病恹恹的赵峻面露回忆之色。

    十几年前,家族尚未衰落,他也没有身染重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