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敬侍中(2 / 7)  寒门宰相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唯愿陛下坚定心志。元丰之败,正在操之过切。当以战促变,借征伐之机深入变法,革除积弊。正如当年荆公以变法图强为鞭挞四夷之本,今日当以征讨四夷为变法之助。”

    如果说熙宁时,王安石大战略是变法富国强兵,最后以鞭挞四夷收功。而章越则通过鞭挞四夷,反而过推进深入变法。

    就好比你眼光,见识,手段都提升上去了,事情就水到渠成地办成了。

    你可以先变成厉害的人,最后完成了这件事。你可以通过完成这件事,变成了一个很厉害的人。

    哲学上有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归纳法则是从实践到理论。

    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道:“这就魏公常言的‘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用兵与变法,就是一体两面。”

    “可是国用不可不熟计。昔章公言熙宁十年当可以通西域之利自给自足,但至今熙河路用度每年费朝廷三百万贯,又建三镇辅军,每年耗钱数百万贯,熙宁元丰变法朝廷之积蓄耗此。”

    章越肃然道:“陛下,用兵可锤炼国器,变法可夯实根基。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业。“

    “至于熙河路耗钱三百万贯,是因新取了凉州兰州之故,不得不屯兵设镇。若不取凉兰二州,今凭通西域,棉布之利早已自给自足,甚至微有盈余。”

    下首吕公著心道,依章越如此说来,元祐之政实为元丰之政的延续。

    或者是将元丰未竟之业,用更稳妥的法子做完。

    章越所言后,殿中寂然片刻,忽闻向太后击案。

    帘影微动后,向太后道:“老身对这些军国大事,原是不甚明白。既是诸位相公皆无异议.”

    “章卿之策,老身…准了!”

    向太后一般不怎么拿意见,有一次遇到奏疏上的陈词,笑着对宰执们道:“我哪识得那么多字,众相公们定夺便是。”

    对向太后如此举动,章越等宰相自是大颂太后贤明。

    ……

    之前是在米脂寨反击党项兵马,而到了今日方在御前重新确立了对党项用兵的大政方针。

    章越踏着丹墀而下,与文彦博,冯京细聊。

    文彦博,冯京五日一朝,见面的机会不多。

    其实到了文彦博这个岁数,再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肯定是精力不济。但顾问则个,则是没有问题,还继续保持了文家对中枢的影响力。

    文彦博拄着鸠杖,虽已八旬高龄,目光却仍是有神:“侍中,东西二镇辅军之事,审得如何了?“

    章越道:“如今是蔡元长来审此事,自首和逮捕十二个谋划此事的虞侯以上将官,六成是太学生。”

    他顿了顿道:“甚是棘手啊!”

    冯京问道:“侍中,这等祸乱之事,何不交御史台,刑部?”

    章越差点失笑,要交给刘挚、王岩叟、梁焘他们来审,他们能给你审出个花来。

    章越道:“御史台的言臣,若非他们激烈处事,如何能激起兵谏之事,本相早有整顿之意。”

    朝廷重大政策方向的调整后,人事肯定也要跟着调整。

    文彦博鸠杖轻叩青砖问道:“蔡持正,章子厚二人如何处置?”

    章越看了冯京一眼,蔡确与他可是儿女亲家。

    “文公明鉴。“章越望向远处宫灯,“若要平息朝堂纷争,须得一碗水端平。“

    文彦博捋须颔首:“老朽听闻,太皇太后的意思是此二人皆要谪往岭南。“

    章越忽然道:“文公此番入京,洛阳百姓扶老携幼相送,可见德望之隆。“

    文彦博摇头笑道:“老朽这把年纪,本不该再过问朝政。只是.“他望向章越,目光深邃,“有些事,总要有人来说。“

    章越笑道:“方才听两位相公言语兵谏之事,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昔有君王、高僧、富贾同处一室,阶下立一持刀百姓。三人皆命其杀另二人——二位且猜,这百姓会听谁之命?”

    文彦博,冯京听了略有所思。文彦博鸠杖顿地:“侍中此问.“

    章越道:“有人道必是君王,但在礼崩乐坏之时,王命不如刍狗。”

    “百姓到底杀谁?与君王,高僧和富商三人身份无关,而是取决于百姓自己。”

    “取决于百姓是否贪婪钱财?是否虔信?是否忠君?权力不在于上位者的身份,而在于民心所向……”

    “兵谏之事为何会起?”

    “将罪责都归之于挑起兵乱的虞侯或是蔡持正,章子厚,都是错的,朝廷骤然废除变法,才是根本。”

    文彦博,冯京都知章越在强辩,在狡辩,但是这时候谁有什么办法呢?

    冯京也不愿对蔡确赶尽杀绝,但这件事他必须表现出一究到底的态度,这样才能摆脱嫌疑。

    但章越不同,他要弥合党争,所以政治斗争不可激烈化,至少表面上要显得风平浪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