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二章 民心不可辱,民意不可欺(下)(2 / 2)  明朝小公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万民付出几何、留得几何

    君不见祖龙香火早根绝,西蜀迄今祭李冰

    千年之下,都江堰收益百姓当李冰父子祭时多携家带口不辞艰辛远远来祭。

    每每祭祀时,多则数万少则万余。西蜀百姓从不曾忘其父子二人

    他们著书否未曾也

    甚至其所立之碑文,亦是多言都江堰维护重任、维持之技。

    他们立传否亦未曾也

    甚至史记河渠书仅记为“蜀守冰”姓氏全无,至汉书沟洫志方寥寥一笔曰“蜀守李冰”。

    史记和汉书仅简载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

    然史家、儒家不记,西蜀百姓却不曾忘。

    大王、二王庙香火迄今不灭,受益百姓何不感念其恩哉

    “民心天下此方为帝国根基国之重器”

    弘治皇帝怒目圆瞪,呼吸沉重抬手让众臣都起来“来看看都来看看”

    “看看这天下民心,看看这百姓民意”

    刘健等人颤颤巍巍的起身,若身负千钧般微颤而行。

    至伞前,双手轻柔摩挲

    一时间几位国朝重臣竟是老泪纵横,他们仿佛看到了衣衫褴褛、面有菜色黑压压的百姓们

    在那帐营篝火下,一点点的裁下自己那本就褴褛的残衣。

    仔仔细细的、认认真真的在那布上绣得这针脚歪斜、针线染色不一的“福”字。

    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念至此这些个熟读圣贤之书的国朝重臣们忽然心生明悟,曾不通达的念头顿感通达。

    那些晦涩的道理这一刻竟是如此的明晰,古之圣贤或许观念有别

    但究其根底,哪个又不是以为天下百姓福祉而谋

    韩非子有度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岂非为百姓谋乎

    墨子七患中多次提及“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等。

    亦岂非是为天下百姓谋么仅是读圣贤书,仅以此奉若圭臬岂非有违圣贤之道乎

    学问一道有谓之为“知障”,“知障”者则是自困于一端之学内自知不足却难得寸进。

    此障若得堪破则可自立一学、自成一说,为大成就者

    轻柔而颤抖的摩挲这顶十万苦命人之心,御书房中从弘治皇帝再到这些国朝重臣顿生明悟。

    弘治皇帝明悟的乃是麒麟儿多次于他强调的,恩出于上、百姓为根。

    国朝之重不在于那朝堂、不在于清流、不在于读书人,乃是在于这大明帝国之万千百姓

    民心犹在、民意犹存,何有可覆皇室者乎

    刘健、谢迁、李东阳等所明悟的,乃是古圣贤之言其根本在于“利民、利天下”而非学问之别。

    利于民者、利于天下者,源自于何学重要么

    求以学问之辩,却不思圣贤所言根基处乃舍根求叶耳

    “民心不可辱,民意不可欺”

    弘治皇帝昂首似乎是以此不让自己泪落,缓缓将伞收起。

    双手郑重的交与身侧萧敬,萧敬见状慌忙下摆双手将此伞捧起。

    “萧敬拟旨此伞,将为帝国第一重宝”

    此言一出刘健、谢迁等人不由得目瞪口呆,第一重宝这意思是比玉玺更为甚尔

    “唯其随驾,时刻提醒于朕、于后继者为君施政者,当以天下百姓、民心为根基不可忘也”

    弘治皇帝深深的吐出一口气,双目中尽然是一股柔意。

    摩挲着这顶伞,声音却极为坚定“此伞朕往之处,他亦随之”

    “陛下圣明”刘健等颤然拜下,竟行大礼无不心服者。

    弘治皇帝这才转过身来,沙哑着嗓子轻声道“都起来罢”

    说着,竟是亲自去搀扶痴虎儿“虎儿朕的痴虎儿,朕的螭虎”

    “此番辛苦”

    弘治皇帝双手搀扶着他,目光坚定“虎儿,朕绝不负于你皇家亦绝不负于你”

    “帝国亦绝不负于你”

    却见痴虎儿被搀扶起来,后退两步大礼参下声音低沉而肃穆。

    “尽忠本分,何敢言功得遇明君,小子幸哉”

    “臣只敢言未负陛下重托,灾民无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