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如的机动和战斗。延墙两侧有厚1米、高0.6-1.4米的女墙,其中外侧女墙较高,开有外宽内窄的射击孔。除了城角建有永久性的角楼外,战时还要延墙添置大量临时楼台。每隔60米,建一座突出外侧城墙1米的观察楼。每隔180米,建一座突出外侧城墙3米、用以消灭城下死角和夹击城下敌军的木楼。同样,每隔180米,还竖有一堵3米高尖木桩连成的横墙,平时开小门供穿行,敌军登城后封闭作为路障。最后每隔360米,再建一座突出内侧女墙4.6米的木楼,以备攻击入城之敌。
寒风关的墙根厚达20米,甚至40米,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至因失去重心坍塌,而只会下沉。每隔约200米,由内向外挖掘,接近外侧5-6寸时停止,即形成一道暗门,留作突击杀出之用。暗门内侧还备有带风箱的窑灶、柴草和障碍车,以备敌军发现,从中杀入时,加以烟熏和堵塞通道。
城楼之下,城门洞内外侧都设城门,门洞中部还有辘轳升降的悬门。三道门都设有活动射孔。为了防御火攻,除了在城楼中预备水罐水盆及长柄麻袋外,还用间隔厘米、突出2-3厘米、交错排列的圆头木桩在门外侧包裹上铁皮。
与城外的步步设防相比,城内却是一幅畅通景象。城楼两侧和城角的宽大登城道,连接着延墙铺设的环城路。环城路与各要道相连,构成城内四通八达的网路。不过城内也并非长驱直入之地,必要时,环城路之后会修筑一道夯土矮墙,墙前再挖一道深3.5米,宽3米的壕沟,内塞柴草。一旦敌军入城,即引燃柴草形成火墙,并据墙与城墙友军夹击之于环城路上。
此外,寒风关守军的标准密度是,正规兵每1.84米1人,征集的百姓每2.3米1人。占征集百姓25%的成年男子担任兵员,占50%的成年女子负责工程作业和运输战材,剩下的老弱担任后勤杂务。武器配发则按照,每50-90米设抛石车一座,每20米存放修补城墙工事的柴捆20捆,每45米设置锅灶、水瓮及沙土,每4米存放弩,戟,斧,椎各1把,及一些石块和蒺藜等的原则。人员或武器不足时举旗为号,狼表示需要敢死队支援,羊表示这里需要大队人马,飞鹰表示需要补充远射兵器,虎表示需要补充格斗兵器,赤表示需要火战器材,白表示需要滚石等等。
十三道围城大墙,全钢铁结构的防御设施,地下暗道处处,驻有雄兵十万,这就是寒风关的钢铁布防大阵。它虽只有一道关口,却比三重天更加难以震撼。
倘若要选择,在三条可进攻路线中,寒风关或许是天风最不愿面对的,却又不得不去面对。
它就象一颗钉子,牢牢插在天风人的进攻脚步前,无论做怎样的战略绸缪,都是不可饶过的一座天堑……
半年前,孤正帆领着惊虹军且战且退,天风军就一路进逼,直到寒风关下。
自从大梁城被攻陷的消息传来之后,止水战场便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向西南一带输送各种攻城器械。
尽管暂时没有掀开新一轮战争的意图,但是天风人的动向已经表明,战争的爆发只是迟早间的事。
数以百台大大小小的投石机,其中包括一百台巨型投石机、一千多架重弩机、上千具各类云梯、百余台移动式攻城高塔、三百多辆冲车和撞击槌,都已经制造完毕或者从后方运抵。尽管寒风关已经坚壁清野,将附近的树木砍伐一空,但是天风军士不辞劳苦,从数十里之外拉来大量的石块和树木,制作木弹,石弹。
除此之外,暴风军团还在寒风关前二十公里外的地方建设起一个巨大的前沿阵地。
天风人在这个前沿阵地上搭建军营,修筑堡垒,挖坑掘道,布置陷阱,安置岗哨。
蒺藜、尖桩、钩刺、鹿角,在夏风的吹拂下,像野草一样茂密滋长,到处都是壕沟,土墙,拒马和数不尽的翻板陷阱。战争将一片辽阔的土地变成一片充满杀机的墓园,任何人未经过允许踏上这片土地,等待他的都只有死亡的命运。
寒风关的荒芜圈被天风人搞成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聚会,数以万计的天风军人在寒风关城前忙碌,丝毫无视于主人的感受。
惊虹人当然也不会任由对手在自己的家门前如此嚣张。
小摩擦会因此而不断发生,斥候刺探、游骑骚扰≡探性进攻等,每天都在进行。
他们彼此都在测试对方的底线,在真正的大战来临之前,总是试图尽最大可能的为自己争取到有利的形势。这场摸底的结果是惊虹人最终选择放弃外围,困守中央,而天风军则步步紧逼,直到进入对方的火力边缘处。
在这种局势压迫下,惊虹人被逼不得不再一次提高他们的防御力度,加强警戒,随时防备敌人的进攻。
双方的战场指挥官,烈狂焰和孤正帆,每日都会亲自巡查军队防御,鼓舞士气,偶而的,他们也能彼此远远地见上一面。
“前些日子,陛下已经向惊虹孤正帆发出了正式通牒,称止水临海公主目前仍在惊虹国内,要求孤正帆立刻将人交出,看样子,陛下已经熄决心,要不了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